钢铁和尘土里,“工地之花”竞相开放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沈高 刘志浩 谭海州 张梦婷 朱文婕
2023-03-08 17:07
摘要

在广东交通集团所属粤赣河惠改扩建、茂湛高速改扩建项目上,有一群“工地之花”,她们用坚持和智慧,在满是钢铁重器的建设工地上,展现了独特的“她”力量。

3月8日国际妇女节,在广东交通集团所属粤赣河惠改扩建、茂湛高速改扩建项目上,有一群“工地之花”,她们用坚持和智慧,在满是钢铁重器的建设工地上,展现了独特的“她”力量。

工地上的吊车“操纵手”

在粤赣河惠改扩建项目黄果塘大桥施工现场,一名吊车机手爬上吊车驾驶室,推起手中的摇杆,指挥庞大的吊车将12米的钢筋笼有力抓起,精准定位后将其落入桩孔之内,起吊、瞄准、放落……整个过程没有一点拖沓。

完成这一系列操作的,是一位名叫梅坤的26岁小姑娘。她来自河南,是项目T1标的吊车机手,她所在的班组,负责12公里路段近200个桩基的钢护筒和钢筋笼吊装浇筑作业。

梅坤在黄果塘大桥驾驶吊车进行钢筋笼吊装

3年前,凭着对机械的热爱,当时在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工作的她走上吊车机手的岗位。面对比自身大几十倍的钢筋笼、日晒雨淋的工地环境、节奏紧张的施工作业……即使条件艰苦,她也一直咬牙坚持,为提升操作技术提前到达施工现场反复练习。“不同的吊车驾驶摇杆的样式也不一样,但它的机械臂上都设有大小钩子,它们的协调配合是钢筋笼顺利变换位置的关键,也是最考验我们机手的地方。”历经两个项目的锻炼,梅坤已然“熟能生巧”,坐上任何一种吊车,她都能精准完成作业。

从“驾驶小白”到“如臂使指”,梅坤不断成长。在她参与施工的工点上,如今已有80多根立柱拔地而起,即将撑起一座座新扩宽的大桥。“看到这些成果,内心充满了力量。”她笑着说。

混凝土拌合站的“按键师”

扎起简单的发髻,套上反光衣和安全帽,走进柱罐林立的混凝土拌合站,沿梯进入6米高的控制室,出现在张罗玲眼前的,便是附有各类按键的操控台。加宽的曲面屏上显示着水泥混凝土拌合站的生产状况,她在仅2平方米的“方寸之地”里,掌控近万平方米的混凝土生产区。

张罗玲在控制室操控着水泥生产作业

张罗玲是粤赣河惠改扩建项目T5标的水泥混凝土拌合站操作员,日常的工作便是通过操控台,掌控水泥混凝土生产的各项工序。刚上岗时,为照顾工地上“稀缺”的女工,站长特意在她值班的时候安排双人在岗,可她坚持要独立完成操控。“不要因为是女生,就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我也能用双手完成自己的任务。”从此,她成为拌合站来得最早、离开得最晚的那个。

“砂料传输带停止要按左三启动键,红色曲线超过176表示机器电流过高,要启动加水程序……”为熟悉按键操作,她总是“自导自演”,嘴上边描述生产情况,边练习对应按键操作,把30多个按键的复杂操作程序记得清清楚楚。1个月后,通过监控视频,她甚至能一眼就分辨出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在项目建设高峰期,混凝土需求日益倍增,安静的操控室里,时常只能听到她忙碌地按键声。

工地故事的“讲述人”

走进茂湛高速改扩建TJ6标工地现场,韩屋仔大桥的防撞护栏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透过无人机的镜头,总能在桥面上看到一个东奔西走的小红点,镜头拉近,原来是通讯员刘芳芳。

刘芳芳扛着摄影机奔波在宣传一线

有着10年新闻宣传工作经验的刘芳芳,生活中性格温柔、踏实热情,一到工作上,她就成为风风火火的“行动派”,不惧现场尘土飞扬,背着摄像包、扛着三脚架“走南闯北”,用镜头捕捉记录一线劳动者的建设瞬间。

为做好K3459+629段天桥箱梁架设的拍摄工作,她早早制定好拍摄计划,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箱梁架设当天,她赶最早一趟车到达工地,调试摄像设备,在镜头前一动不动坚守了两个小时,只为记录下最完整的箱梁架设画面,午餐也是伴着尘土草草解决。为追求更细致的特写镜头,她扎进工地一线寻找拍摄角度,一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刚刚完成拍摄还来不及休息,转眼又投入到了视频剪辑中去。

从前期视频脚本撰写到后期的拍摄发布,她独立完成全部流程,是参与者、记录者,更是奋斗者。“工地一线劳动者很辛苦,我更要把他们的辛劳和成果宣传出去。”她总是这样说。

(广东省交通集团供图)

(原标题《钢铁和尘土里,“工地之花”竞相开放》)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沈高 刘志浩 谭海州 张梦婷 朱文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