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第三法院与石水口村共建,打造村居“诉源治理示范社区”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张瑞岚 曾昭串 文/图
2023-03-03 20:07
摘要

近三年来,桥头法庭通过建立健全社区法官工作机制,前移司法服务关口,整合社区调解力量,指导开展调解工作。

石水口村是东莞市桥头镇第一大村,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期,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矛盾纠纷多发。为从源头化解纠纷,2020年7月30日,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桥头人民法庭与石水口村合作共建,挂牌成立“诉源治理示范社区”。

近三年来,桥头法庭通过建立健全社区法官工作机制,前移司法服务关口,整合社区调解力量,指导开展调解工作。同时,延伸司法服务职能,开展定制式精准司法宣传,形成了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矛盾纠纷化解和社区治理体系。

一社区一法官,联手化解十年纷争

小斌与小雯婚后育有一子,但因各种家庭琐事,两人多次发生争执,于2011年开始分居。

“旋姐,儿子儿媳闹离婚好多年,两家人都心力交瘁了,帮帮我们吧!”2021年,小斌的父母来到石水口村的家事调解工作室,向社区调解员温泽旋寻求帮助。

接到调解委托后,温泽旋多次实地走访小斌、小雯及其家人,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矛盾持续时间太久,女方要男方赔偿青春损失费、返还嫁妆,但男方无力赔偿,双方迟迟无法离婚。

“我们村的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靠的是天理人情、村规民约,而社区法官主动介入,情理法相结合,可以更高效地化解矛盾。”温泽旋说道。于是,她找到社区法官丁秀霞讨论案件情况。

考虑到孩子抚养等问题,温泽旋与丁秀霞组织双方家庭成员坐下来一起商谈,仔细核算夫妻双方的彩礼嫁妆、孩子的抚养成本等等。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自愿离婚,孩子的抚养权归小斌,小雯可以定期看望孩子,小斌给予小雯一定的经济补偿。

“十年心结终于解开了,锦旗你们一定要收下!”拿到调解书后,两人均向丁秀霞和温泽旋表达谢意。

这是桥头法庭在石水口村建立社区法官工作机制,实现双向对接、协同联动的生动一瞥。桥头法庭将诉前联调的案件委派给社区,社区调解员发挥掌握民情、了解民俗的优势,解开当事人的“心结”。而当社区调解员遇到难以解决的纠纷时,及时通报给社区法官,由法官指导或提前介入调解,提供法律支持与司法确认保障。

据统计,成立诉源治理示范社区至今,石水口村共成功调撤案件926宗,调解成功率达六成以上。

社区法官与调解员共同调解纠纷

延伸司法服务,共建“无讼社区”

“请大家肃静!现在宣布法庭纪律......”

2022年8月开学季前夕,桥头法庭联合石水口村妇联、温泽旋家事调解工作室,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法治教育活动,组织桥头镇第二小学的学生们走进法庭,“沉浸式”体验模拟庭审现场,“零距离”感受法院审判。

青少年“模拟法庭”现场

近年来,桥头法庭注重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社区法官定期走进石水口村,开展专题普法讲座、法律体检、调解业务培训等活动共13场,将“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理念传递给群众,提高村民的法治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

同时,社区法官对接石水口村委会,了解纠纷化解需求,结合审判工作经验,认真研判多发矛盾纠纷,引导村(社区)及时修订和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促进村居管理规范化、法治化,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

2020年以来,东莞法院积极推进诉源治理工作,目前全市22个人民法庭共创建诉源治理示范社区50个,实现每个法庭辖区内都有不少于1个“诉源治理示范社区”,将群众烦心事化解在“家门口”。

(原标题《东莞第三法院与石水口村共建:村居里的解纷新“枫”景》)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范京蓉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张瑞岚 曾昭串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