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在深拉开帷幕。作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设计”已经被写入到深圳的基因,潜移默化地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性格。如今,深圳文创产业已绽放璀璨之花,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扩大深圳“设计之都”国际影响力,围绕这些问题,日前,记者独家专访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主席张涛。他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要坚持探索设计与数字经济的结合点,进一步将深圳打造成全球一流的创新创意中心。
张涛个人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深圳设计”成中国本土设计中坚力量
2004年,怀抱着对设计的满腔热情和对深圳设计未来的憧憬,张涛放弃上海的工作来到深圳。作为一名设计从业者,19年来,张涛与深圳设计同频共振,见证了无数设计师、设计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
张涛认为,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力,是深圳发展的重要引擎,持续驱动产业、文化、生活与创新深层次裂变升级。“深圳设计的优势,在于其起步早、根基深、步伐快,依托珠三角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以及深圳包容多元的文化特征、适合创业的市场环境、领先的科技创新以及毗邻港澳的地理环境。”
还有一点让张涛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深圳市政府多年来一直重视扶持设计这一新兴产业,并以国际化、前瞻性的眼光谋篇布局,助推设计产业的长足发展。“政府推出相关政策以及举办诸如深圳设计周、创意十二月、深港城市设计双年展、GDC(平面设计在中国)等丰富多样的设计类活动,搭建了深圳设计与全球交流的平台。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数个具有国际影响力设计大奖落户深圳,厚积薄发,使深圳得以成为全国设计业集聚城市。”
“深圳是中国设计的重要新生力量,虽然年轻,但设计走在世界的前列。设计企业不断涌现、设计成果迭出、文创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深圳设计’已经成为中国本土设计的中坚力量。”张涛说。
赋能人才推动设计可持续发展
“国际设计之都”这张城市名片,让深圳设计在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形象推介、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飞跃式发展。深圳的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给予设计以肥沃土壤,像磁铁一样吸附着海内外优秀设计师。
“设计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始终是关键”,张涛认为,设计融进越来越多的行业之中,产业正发生深度变革。“在产业迭代转型的过程中,设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设计的根本在于人,因此有效赋能青年设计人才,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发展保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定海神针’。”
张涛认为,除了留住人才之外,还要重视长期的人才培养,发挥深圳设计对接国内外市场的优势,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设计教育模式。
目前,深圳以创新思维推动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张涛认为,设计在其中也大有可为,建议建立“设计之都”数据库、构建高端设计智库,打通产业、学术、研究以及应用创新的各个环节。
市民参观打卡设计大展。
多维度拓展国际化水平
伴随着传播媒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元宇宙技术的发展,设计的发展不断迭代。未来设计如何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也成为张涛的所思所想。
深圳近些年一直在以设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去年印发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明确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深圳加快发展的“20+8”产业集群名单,也给设计界带来很大鼓舞。
在他看来,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数字经济时代,谁能将设计创新与数字经济结合谁就能抢占先机。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道“必答题”,应紧密结合实际,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推动新型设计企业的诞生。
如今,“深圳设计”不仅成为城市的金字招牌,而且响彻海内外。作为国际交流语言,设计也成为深圳向全球展示的一张名片。各类设计大展,不断擦亮“设计之都”的品牌。
张涛认为,“深圳设计”一开始就带有国际化基因。国际大师设计的大型城市建筑、各种各样的国际交流活动、深圳设计走向伦敦设计周、米兰设计周、环球设计大奖以及GDC设计奖全球巡展等等,让深圳设计的国际影响力蒸蒸日上。今后可以设置设计师奖励机制,吸引众多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和著名设计师落户深圳,以“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道路,辐射全球。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张涛坚信,促进文化流动,聚焦文化创新所形成的磅礴力量,将推动着深圳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原标题《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主席张涛为“深圳设计”建言 建立“设计之都”数据库 打造高端设计智库》)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张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