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方消息,知名诗人、杂文家邵燕祥已于8月1日在睡梦中离世,享年87岁。邵燕祥子女8月3日通过文字形式众告亲朋好友:“父亲前天上午没醒,睡中安然离世。之前读书写作散步如常。清清白白如他所愿,一切圆满。遵嘱后事已简办,待母亲百年后一起树葬回归自然。人散后,夜凉如水,欢声笑语从此在心中。”
邵燕祥,1933年6月10日出生于北京(北平)一个职员家庭,祖籍浙江萧山。当代诗人、杂文作家。1945年夏天,从小学进入中学。处女作是1946年4月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杂文《由口舌说起》,批评了习于飞短流长的社会现象。1948年北平中法大学肄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1958年被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改正后至1984年任《诗刊》编辑。出版诗文集70余种,诗集《在远方》、《迟开的花》分获第一、二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杂文集《忧乐百篇》、《邵燕祥随笔》分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2016年出版自传《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邵燕祥的杂文、诗词等以深邃的反思性、批判性著称,被称为“中国文学界的良心”。他在1950年代初发表诗集《歌唱北京城》和《到远方去》。其中《到远方去》是当年脍炙人口的诗歌,曾为祖国各地的年轻人热情地传诵。但很快,由于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而受到批斗,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
1979年,邵燕祥恢复发表作品的权利,担任中国作协《诗刊》副主编,直到1984年离开。平反后,他写了大量诗歌和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明显不同于50年代初期,诗人不再轻信和盲从,赞美中有诅咒,欢乐中有忧愁,”学者林贤治说他也关注到,“邵燕祥以诗著称,不知是否因为这种整齐分行的文体过于优雅,妨碍了他的正常发言包括必要时的吆喝和嘶吼才改执轻便然而毕竟有点粗重的杂文的?总之,自1986年出版第一个(杂文)集子后,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我曾把自己当战士,想成为为人民歌唱的歌手。现在我不想强调我是战士了,写杂文从一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一点意见。”邵燕祥曾说。
80年代是他作品“遍地开花”的时期,他写下了诸多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其近几年来最引发关注的作品《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在201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书是邵燕祥1945年至1958年间的自传,通过个人经历呈现从1945年到1958年中国思想文化的断代史。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