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依旧在载道 | 聚光灯
晶报APP
2023-02-06 11:42

重木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三体》电视剧与电影《流浪地球2》的上映,让科幻这一类型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并且引起广泛的讨论。而其中一个重点议题便是观众借助这两部被看做是中国科幻史上巅峰的作品,来想象当下与未来的新中国形象。

中国科幻几乎从诞生起就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便通过遥想未来中国的兴盛来为当时深陷衰败之中的国家寻找出路。虽然其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出更加多元与丰富的视域,但关注中国则始终是其最核心的焦点。而就如吴岩在其《科幻文学论纲》中所指出的,刘慈欣的几部代表作都与新国家形象息息相关,吴岩把这些小说称作“新国家形象小说”,而像《三体》与《流浪地球》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此,我们才会在关于这两部影视剧的讨论中看到诸多关于国家的想象,借助科幻——尤其是刘慈欣这些被看做是“硬科幻”的作品——人们得以想象当下(未来)国家的科技实力、技术水平以及在国家甚至宇宙中的地位,由此来塑造出“新国家”形象以及大众情绪。

也恰恰是在这一起源背景中科幻被设定的框架,而导致这一类型文学被快速地纳入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中,而一旦走至极端便开始扼杀科幻作为类型的活力与丰富性。因此,对刘慈欣上一辈的科幻作家而言,他们首先需要面对的便是突破科幻被赋予的“载道”目的,而追求更加多元且自由的创作空间,从而让科幻自身成为自身的目的,而非作为其他目的的附庸。

而这也是世界科幻文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更多的作家利用科幻这一类型来探索未知、想象宇宙以及实践思想实验。如厄休拉·勒古恩《黑暗的左手》,加拿大科幻作家彼得·沃茨的《盲视》,在他们的故事中,科幻为其思想实验——如性别对于塑造文明、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以及思考人类个体的意识等。在这些当代科幻小说中,想象与探索是其最典型的特征,并且它所能触及的范围也快速扩大,从而成为一种新的人类思考或反思模式。

在这里,科幻似乎依旧在“载道”,但区别于被宏大叙事的征用,它现在所创造的更应该说是一种对于自身领域的扩展,以形成新的趋势。

当下中国众多科幻作家也正走在这条路上,默默耕耘。刘慈欣作品的“出圈”似乎并未如预想中的那样让科幻爆火,在其背后所涉及的便是人们对科幻“载道”的想象。《三体》和《流浪地球》的大火与当下中国所期望建构的新国家形象这一背景息息相关,因此才会成为可资利用的资源而得到关注。因此,与其说出圈的是科幻文学,不如说依旧是那些能够载特殊道的特定作品。因此,《三体》的爆火或许与科幻没什么关系。

(原标题《科幻依旧在载道 | 聚光灯》)

编辑 陈晓玲 黄小菊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高原 三审 张必洋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