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将发展景德镇陶瓷列入中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陶瓷发展解决一系列难题。文化部在江西景德镇设立陶瓷艺术技艺学校。这一时期,景德镇陶瓷艺术在体制下恢复和发展起来的,得到全面恢复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历史新辉煌。
到“一五”末期,陶瓷研究所成立不过三年,一九五四年底完成了中德技术合作的任务,之后三年完成了与保加利亚、苏联、阿尔巴尼亚等国专家的合作、研究与接待工作,援建了朝鲜和越南的陶瓷工业,成功地完成了国务院向景德镇提出的“两年内瓷质提高到康乾水平”的要求。
50年代的创汇瓷器,无论是从制式,型质,釉水,胎质,都可以与晚清官窑相媲美,个别精品已超清三代官窑。出口创汇时期的瓷器能够具有惊人的品质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决定的。在建国初期,人们的工资水平都非常低,制瓷工厂根本不用考虑成本,只需要考虑质量即可。
出口创汇瓷器除了制作工艺精湛外,在形制和款式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一大批康熙,乾隆官窑的仿造品都出自这个时期。由于手工艺者的水平极为精湛,加上建国不久,一大批晚清民国时期的手工艺者都还年富力强,因此制作瓷器的水平与官窑无二。在形制上模仿官窑,在款式上模仿官窑的瓷器非常多,特别是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等六字官窑款出自这一时期。
50年代《青花粉彩四桃瓶》,从国外回流。瓶高21、口径9、底径7厘米,柴窑烧制,中薄胎瓶,胎质坚硬,釉白泛鸭蛋清,波浪釉,青花蓝翠沉雍、发色深沉,通体如玉。从瓶口沿瓶圈足,共三道纹饰,瓶肩部装饰有排列规整的如意云纹,瓶足绘排列规整的变形如意青花,画面朴素自然,简洁清爽,主题突出。
国画创作讲究透视,陶瓷彩绘更是如此。国画是在一个平面上创作,而陶瓷彩绘则是在立体的空间里进行构图,更加考验作者的透视布局能力。《青花粉彩四桃瓶》腹部绘制福寿双全纹样,以青花描绘枝叶,枝叶翻卷形似古式蝙蝠之样,上以粉彩绘制寿桃;绘制仙桃采用倾斜透视法,使画面中上寿桃粉嫩硕大饱满呈现立体感,由于彩料中“砷”的作用而具有乳浊之效果,其不透明的性质给人以“粉”的质感,从而令所绘桃实秀媚粉润,此外,受西洋画风的影响而加强桃实成熟时红色斑点,添彩细而见功底,青花枝叶点缀,愈显诱人。硕果娇叶在白的衬托下华而不俗,纹样亦有蟠桃献寿之意。制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法,枝藤以双勾法表现,随势翻转,行云流水,青花料线含而不露,柔中带刚,畅而不滑,圆润饱满,四种不一样的青花料水,晕染得法,使单一的青色表达出寿桃叶脉纹理、明暗向背关系清晰,透露出一种蓬勃向上的自然力量,作品象征着长寿、幸福、吉祥,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吸取、借鉴了八大山人极简的绘画风格和西方绘画精髓,利用留白,产生了一种庄子提倡的虚白生空的艺术效果,无象的空白处起到了记白当黑的艺术想象空间,画面自然开阔。
桃作为中国文化中极其特殊的文化标志,已经有七千多年,是文化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以其象征祥瑞、福寿等美好的寓意被国人所喜爱,真切反映了时人对“桃显福寿”概念的普遍认可与尊崇。
《青花粉彩四桃瓶》底款为大清康熙年制,手书楷书款,字体娟秀,有褚遂良风格,画面没有题识和署名,该瓶整器画面结构之疏密聚散同样是借鉴了国画的构图布局处理,疏密得当,恰到好处,体现了高超的瓷绘技巧。此瓶不仅形制优雅,画工、填彩、色彩更是出类拔萃,代表了新中国将艺术性确立为景德镇瓷业的竞争核心,新中国成立初出口创汇青花粉彩四桃瓶就是陶瓷精品。
(原标题《器以载道,铸造文化强国之魂——50年代青花粉彩四桃瓶鉴析》)
见习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王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