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内地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专家称今年内地经济有望进一步复苏,对于近年大力发展消费市场的深圳,趁东风扬帆正当时,而香港作为传统亚洲消费之都,两地优势明显互补,一众香港专家学者接受记者访问时称,两地各有强项,更宜协同发展,共谱大湾区消费双城记。
深圳拥人口规模优势
二十年前,深圳给人一种“不过夜城市”的感觉,因为地处香港、广州之间,被当作一个“中途站”。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温天纳接受记者访问时指:“如今深圳人口及经济规模不断发展,消费市场建立在金融商务上面,具有独特性。作为内地窗口城市兼金融中心,这是深圳的一个明显优势。”
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廖群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从“饮食”的角度讲起,“深圳本地居民人口不多,大部分人口是从全国各地过来的,餐饮方面,全国各地的口味都有,消费亦然,呈现多元化特点,对全国各地的人群都有一定吸引力。”
结合科技实力因城制宜
“深圳打造消费中心的优势是具备一个较为发达、活跃的经济基础,辐射内地的能力较强,同时又拥有较高消费能力的富裕阶层,本身也具备相当知名度。”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杨玉川接受记者访问时指出。
至于短板方面,杨玉川称:“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相对缺乏着名地标,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较为聚焦发展经济,因而尚未形成消费中心的氛围。”
中大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称:“国际级别的消费中心,面向的消费者不光是深圳人和内地人,还有境外人士。与此同时,消费品也要国际化,这就涉及到关税,深圳在这方面很难做到和香港一样,这是深圳的一个难点。”
“深圳可以发展网上购物,把深圳独有的产品经网络销售到海外。”庄太量提出这样一个思路,他认为,深圳拥有很强的科技实力,应因城制宜,多从科技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疫情前很多香港人周末会去深圳消费,某个角度看,深圳是香港的一个度假区。深圳应该发展与香港不同的旅游景点,进而促进消费。”庄太量如此建议。
湾区城市联动达致共赢
“大湾区三个核心城市广州、深圳和香港,这三个城市既有竞争关系,也有合作关系,三个城市应该更好地协调,互相错位发展,擦亮大湾区这个招牌。”温天纳指出,从定位上来讲,协调好三个城市等于共赢,就能够辐射全国以至于全球。
廖群指,很多内地人来香港主要是继续去海外,海外人士到香港旅游接着大都会选择再前往内地。深圳可以向香港看齐,吸引更多国际游客,这样当然就会跟香港形成竞争关系,但是,这种竞争对于双方都有好处,可以增加大湾区城市对于全球的吸引力。
杨玉川表示:“香港的购物、美食、自然和人文景观都闻名遐迩,吸引大量国际游客。深圳可以通过提供更多选择吸引这些国际游客,与香港形成互补关系,例如提供更多地道的内地各省市的美食、更多的自创品牌等。”(记者 姚一鹤)
(原标题《新兴之城联手传统购物天堂 深港共谱湾区消费双城记》)
编辑 张克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周斐斐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防台风准备不用手忙脚乱,总有人琢磨出省时又管用的省心办法——或许你有快速封窗的懒人技巧,又或许你总结了台风天必囤清单……这些防台风的实用经验,都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本期话题】#防台风准备大作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一定要专业吗?不,来鹏友圈放开“整活”,用夸张表情“追”台风走位、幽默语言输出硬核防台风知识,用有创意的方式解锁“台风预报员”新身份,让台风防灾知识悄悄“出圈”! 【本期话题】#台风预报员挑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挑战# 《等风来》 图一:9月22日17:40 听说有台风,我和妈妈去钱大妈囤点菜,谁知货架空空。 图二:18∶30 妈妈在网上订菜, 外卖小哥破天荒地隔了4小时送达,他们一定忙到飞起。 图三:22:00 家里的小猫咪不知道台风将至,惬意地趴着。 图四:9月23日8:00 因台风停课的我按部就班地居家学习。 图五:9:00 同学爸爸发了一个视频,不知哪里来的猴子爬到了闹市区的一棵树上,它是不是也预感到台风将至? 图六:11:30 在家,我也要开启我热爱的体育时间。 这是台风“桦加沙”来临前,一位小学生“等风来”的日常。🙃🙃🙃 未完待续。
##防台风准备大作战#深圳市台风来了,我们准备好😂😅
打卡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