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戏剧学院校友会消息,当代导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深圳大学戏剧表演专业创办人,深圳戏剧家协会首任主席熊源伟于2023年1月3日上午与世长辞,享年81岁。
据资料载,熊源伟1960年就读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师从朱端钧先生。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戏剧学院教育高地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暨导演艺术工作室主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顾问兼客席导演,深圳大学教授,香港艺术发展局戏剧“三年资助”评审小组成员、香港戏剧工程顾问、亚洲艺术网络理事,开罗国际实验戏剧节评委等。生前,他导演过上百部戏剧作品,代表作有《兄弟》《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泥巴人》等。他执导的作品多次获文华奖导演奖、话剧金狮奖导演奖、曹禺戏剧奖优秀导演奖等重要奖项,为中国戏剧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熊源伟 资料图
在深圳戏剧界,熊源伟被人们视为“拓荒人”般的存在。1985年,42岁的熊源伟从北京南下深圳,于1992年发起成立深圳市戏剧家协会,随后执导原创话剧《泥巴人》《我爱莫扎特》,这两部戏后来都在各地巡演,获奖无数。1995年,熊源伟在深圳大学主持创建艺术系,戏剧表演专业成功获批,1996年,经由熊源伟面试挑选,深大迎来了首届戏剧表演专业的16名学生。在深大表演专业创立后,连续推出《故事新编之铸剑篇》《喇叭、小号与口哨》《暗恋桃花源》等一系列戏剧作品,令深圳戏剧、尤其是实验戏剧在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熊源伟推动了深圳戏剧从无到有,他接连不断地推出作品并在华人戏剧圈获得赞誉,为深圳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有香港媒体评论称:“深圳要是没有熊源伟,深圳的戏剧要倒退20年。”熊源伟曾对媒体表示过,自己曾想把深圳打造成为全国实验戏剧的第三个重镇。他认为“实验”是戏剧创作的概念,具有颠覆性、跟传统对立、解构传统的特点,涵盖于现代戏剧和后现代戏剧之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香港、上海、北京陆续出现了实验戏剧团体。1985年,熊源伟第一次想通过“中国青春戏剧节”为这片试验田撒下戏剧的种子,最终以失败告终。一年后,在熊源伟和一些南下深圳的戏剧人的共同努力下,由“粤海门实验剧社”制作的多场次话剧《魔方》成功上演,标志着深圳现代戏剧由此开始。
从大剧场到小剧场,从戏剧导演到三尺讲台,作为学者型导演的熊源伟从未间断对“戏剧本体”的思考,也一直秉承着小剧场戏剧实验创新的精神,探索着东方戏剧美学的传承与突破。2022年5月,熊源伟作为“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40年影响力榜单”入榜导演撰文表示,“小剧场戏剧的本质是实验,我们所谓的‘小剧场戏剧’在海外一概被称为实验戏剧,实验者,突破陈规范式探索求新之谓也。如果说中国的小剧场戏剧最初只是实验戏剧的栖身场所,时至今日,实验戏剧探索求新的精神已经全方位滲透到经典戏剧、商演戏剧、乃至主旋律戏剧的创作之中。小剧场戏剧不落窠臼、不守陈规、解构再构、跨界融合的演出空间,成为各类戏剧悉数登场、竞相争艳的舞台。”
同时,熊源伟寄语小剧场戏剧开启第五个十年:“实验的原点——或者说探索突破的原点——是对戏剧本体的恪守与张扬,而戏剧的本体——正如黄佐临老前辈所说的:‘戏剧从根本上是写意的’,写意是我们民族戏剧的不二法门,写意是我们影响世界戏剧的无价瑰宝,写意是戏剧的本体。”
在熊源伟逝世的消息传来后,深圳戏剧、文艺界人士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哀思。熊源伟之子熊早发文称:“父亲是个乐观的戏剧人。当医生打开病房的灯,准备切气管上呼吸机时,父亲依旧不合时宜地开着玩笑,称百老汇舞台灯光开启了。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后的一句话。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他依旧不忘那该死的幽默,不忘他热爱的舞台……父亲精采的一生已经谢幕,但他的作品依旧活着,他的戏剧精神也在他众多弟子身上流淌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并没离开我们,而且会活很久很久。”
(原标题《深圳戏剧“拓荒人”熊源伟逝世,他让深圳戏剧因“实验”而闻名 》)
见习编辑 葛墨含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