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至11日,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东莞文学艺术院主办的“东莞文艺论见”名刊名编名家改稿会在东莞市文联举行。11日的第二场活动,全国名刊名编侧重面对东莞艺术家创作把脉问诊,《特区文学》副总编费新乾、《岭南音乐》主编朱明、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吴吕明、《中国文化报》广东记者站站长谭志红以及东莞文艺家代表参加。
本次活动的协办单位有东莞市作家协会、东莞市音乐家协会、东莞市评论家协会、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以及深圳市悦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注重细节质感,好的文学作品呈现力量魅力
此次“东莞文艺论见”名刊名编名家改稿会面向全市范围广泛征集文艺作品400余件,其中文学作品157件,音乐、摄影等艺术作品共255件。改稿导师分工合作,细读作品,认真把脉,仔细审阅并点评了学员提交的作品。
费新乾认为,好的文章或诗歌不需要追求过度辞藻华丽,有时候用最少的词来表达更多的内容就是好的作品。他认为文章要注重细节,细节呈现出来的是文学作品有力量和魅力的部分,有时候一个好的细节就能够支撑起一篇好文章。在他看来,创作应尽量挖掘出更多细节质感方面内容,少用口号式的词汇,多融入自己的体会和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费新乾老师充分肯定了我的散文《人生最美是秋天》,语言成熟,写作根基扎实,同时指出我写作需要提升的问题。他还指导我要分清主干与枝节,写景物和人生经历要有所取舍,分清主次。分析得丝丝入微,从中看出一个编辑的热忱与用心,令人感动。”来自谢岗的作家林少英表示,《特区文学》副主编费新乾从编辑的角度把他手上的四篇稿件,每一篇都作了认真细致的解读分析,让他获益良多。
体验思考 好的摄影作品要带有情感灵魂
改稿会上,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吴吕明结合提交的拍摄作品一一进行点评。他从构图、立意、拍摄技巧和美学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点评,特别是对作品优缺点进行点评,对于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足之处,如实的提出改进策略。他表示,东莞是广东摄影的重镇高地,而东莞长安又有”摄影之乡“的美誉。摄影不是随手拍,而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需要思考构图、光线、场景、模特、道具等方面的协调关系,最重要的是拍摄之前就要想好所要表达的主旨及内涵,这样才能使拍摄的作品更有质量、效果和韵味。好的摄影作品,除了给人以美的感受,更要给人以精气神的提振,通过自己的图片,既能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还要给人以情怀的感动,思想的震撼,更多的让人们去获得理解丶思索和鼓励等。
“在听取了吴吕明老师的悉心指导后,我明白摄影不单纯是拍出一张好图,而是要通过作品去传达一种思想、情感和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多加思考,这样你的作品才会有意义、有灵魂。”现场参与互动的学员纷纷表示。
温暖是力量 好的诗歌与歌词审美互通
《岭南音乐》执行主编朱明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作家们诗歌中存在的不足。他提倡,诗歌要用最少的文字去打动人心。与小说、散文相比,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更简洁、凝练。这种简洁、凝练并不是表现在字数、篇幅上,而是接近一种艺术化的创造,字、词、句之间的张力充满无限可能,如何构建和把握好那个度,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在朱明看来,优秀的诗歌要通俗易懂、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样要发挥它鼓舞人心、温暖人心的力量。不能总是抱着把诗歌变成小众化东西的念头,诗歌写作,既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还要抒发出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对于歌词,朱明老师也谈及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是从写诗转到写歌词的,我发现这二者有很多共通性,可以说一首好诗歌就是一首好歌词。但是在接触的各种写作题材中,我发现写歌词是最难的,因为歌词的简单易上口,除了要具备文学性以外,还要符合声乐节奏技巧等,最重要的是创作的歌词要能抚慰人心、令人感动。”
媒体赋能 把东莞文艺的个案现象传播出去
此次改稿会,无论是从小说、散文、诗歌、音乐创作以及摄影艺术等方面都让现场人员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中国文化报》广东记者站站长谭志红表示,东莞城市的文化识别度高,各种文化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东莞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品质文化之都”建设,始终重视文化扶持与发展,赋能“文化强市”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与在座各位文艺家的辛勤记录和书写付出密不可分。未来希望大家创造更多具有烟火气、年轻化、时代性的作品,把东莞城市好的作品、好的声音传播出去,把东莞文艺好的个案、现象传播出去。
东莞市文联创作部主任、作家协会主席胡磊称,此次东莞市文联请来专家与作者们见面交流,就是希望通过搭建平台,推动东莞文艺创作提质增量。未来,希望大家尝试更多的创作方向,不断挑战和突破自己,提升自己作品的深度、广度和辨识度。下来,东莞文联也会经常组织这类活动,让大家能有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获得更大的进步提升。
与会人员高度认同与名刊名编名家零距离现场改稿交流这一活动形式。大家认为,通过专家点评以及互动交流,不仅能发现自身作品的局限于不足,还可使自身写作素养得到完善和提升。此次两场改稿会,进一步考察和掌握了东莞基层创作者的文学动态和生态,对发现和培养更多优秀作者,加强壮大优秀文艺创作力量,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具有积极的固本强基推动作用。
(原题《全国名刊名编为东莞文艺家创作把脉问诊》)
编辑 陈冬云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王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