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至11日,“东莞文艺论见”国内名刊名编名家改稿会在东莞市文联举行。《人民文学》编审杨海蒂、《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作品》社长、主编王十月,《广州文艺》副社长陈崇正等10多位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全国名刊名编名家,与东莞文艺界作家作者面对面零距离线下互动交流,搭建有效平台,让东莞基层作家、艺术家作品进入国内省内主流刊物关注视野。
本次文艺改稿会由东莞市文联主办,东莞市作家协会、东莞市音乐家协会、东莞市评论家协会、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以及深圳市悦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协办。
搭建平台 整合高端资源对东莞文艺作品把脉问诊
本次“东莞文艺论见”名刊名编名家改稿活动,得到东莞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响应,极大激发创作热情。面向全市范围广泛征集文艺作品400余件,其中文学作品157件,音乐文学、摄影作品共255件。东莞市文联与国内品牌杂志合作,精心策划,根据征稿内容情况,将整个改稿会分为文学作品改稿会和文艺作品改稿会两场,分别进行。邀请国内多家省级以上刊物杂志主编、资深编辑、知名评论家等名刊名编名家亲临东莞文艺现场线下参与改稿评审,与创作者面对面进行探讨交流和修改评点。主办方将加强资源整合,择优组织推荐优秀作品刊发、出版和参评参赛,有计划地组织作品分享探讨提升,使改稿会更有质量内涵、更有培育潜力、更有成果实效。
东莞市文联创作部主任、作家协会主席胡磊在活动致辞中表示,东莞文艺是国内文艺界富有朝气的地域板块,如何用文艺再现和叙写广东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挖掘岭南人文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是东莞文艺家的使命和责任。此次东莞市文联请来专家与作者们见面交流,可以增强作者与编辑之间的互动。他希望未来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推动东莞文艺创作的改善提升。
“做好东莞作家抱团取暖的抱薪者,做好东莞文学事业的点灯人。”胡磊表示,文艺记录时代,文化影响中国。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一个时代和一个城市的丰功伟绩,假如没有文学艺术的参与、记录和书写,一切傲人的历史都有可能留下空白和遗憾。
在风云际会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文学创作者该如何秉承写作的本心?这是摆在每一个作家面前的考题。在改稿会上,专家们针对各个文学作品的优点、缺点进行详细阐述,并与创作者们亲切交流,给作品指明修改完善的方向与路径。
《人民文学》编审杨海蒂表示,东莞的历史悠久,地域文化鲜明,此次参与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东莞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整体水平比较高,作品相对成熟。她希望各位作家能够立足本土,将文学的笔触向高度、宽度、深度、广度延伸掘进,同时明确主题,立意清晰,提升创意高度。
《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表示,“写作不是人云亦云,要贴近生活,要有自己的个性化感触,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去写。”他指出,在生活中找到独到的见解,深深地体验生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同时作品要有辨识度,思想厚重、内容鲜活、有担当有创新地真正反映我们时代精神和人民生活的才是高品质的文学作品。
为什么要写作?写作什么内容?怎么写作?《作品》杂志社社长、主编王十月则向东莞的创作者们抛出几个问题,引导东莞创作者们进行思考。他表示,写作的本质是走向自己的内心,通往他者的心,我手写我心,用形象具体的事件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用具体的故事来表达,去探索那些真实存在但难以表达的内心情感,这就是写作的意义之一。
《广州文艺》副社长、副编审陈崇正表示,这次改稿会他看到东莞创作者的作品都很扎实,这跟东莞的扶持政策、文艺环境都息息相关,同时也有很多题材值得大家去深度挖掘和采写。文学艺术作品来自现实、反映现实,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要遵从现实的逻辑,作品文本要把素材、人物立起来。
互动交流 深度激发东莞作家创作动力活力
改稿会上,名刊名编名家们与东莞创作者亲切交流,与会作家纷纷针对平时创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向专家请教。学员表示,专家们与作者这种线下零距离的点评、互动和改稿,形式灵活,沉浸体验,效果很好,改稿内容既有作品的针对性,又有艺术创作的普遍性,深受启迪与教益。
来自东莞企业一线的作者李凌表示,这是他参加东莞文联和市作协举行的第三次改稿会。老师们对他作品的点评令他获益匪浅。他衷心感谢东莞文联、作协持续搭建这样良好的平台,多次组织改稿会及其它扶持文学作者的活动。
东莞作家刘帆表示,东莞市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搭建平台,举办国内名刊名编名刊改稿会,实现东莞作家与国内名人名家名刊零距离交流,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孵化培育模式,打通了东莞作家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通道,是非常接地气的举措。
胡磊表示,此次活动充分调动了东莞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动东莞文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凝聚了崭新力量。他希望东莞的作家以此次改稿会为契机,在听取各位专家精准指点后,多借鉴互动、多自审思考、多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无愧于社会与时代的精品力作。
(原标题《东莞文艺论见:全国名刊名编与东莞作家面对面改稿交流》)
见习编辑 钟诗婷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