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深圳都有白芒村,一处位于香港大屿山北岸,大蚝湾畔; 一处挨着深圳南山西丽水库,原白芒关旁。 两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见证了深港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紧密联系。
深圳白芒村。 记者乔凯摄
深圳白芒村始于明朝
深圳白芒村位于深圳南山区西丽街道西北部百旺社区,背靠阳台山,村前白芒河蜿蜒流过,不远处就是西丽水库,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白芒村为客家村落,世居村民为张姓。
深圳白芒村外西北方向十字路口,原白芒关所在地。 记者乔凯摄
从深圳福田中心区到白芒村很方便,地铁公交接驳可达,巴士经过西丽水库路段,公路两边绿树掩映,颇有曲径通幽探寻桃花源的意趣。 车至白芒村前,眼前豁然开朗,大片绿地后面是村庄自建楼群,村后阳台山郁郁葱葱,丽日蓝天,岁月静好。 白芒村站牌后,便是百旺研发大厦。 白芒村民、深圳市百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接待了记者一行。
“四百多年前我们张氏的祖宗张统公带着他的后辈侄孙张万金公到这边开荒,以前这里沿河还有山,听说是有长着很多白白的芒草,非常好看。”深圳市百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华说。
深圳白芒村张氏宗祠。 记者乔凯摄
记者一行走进白芒村,村道干净整洁,路边甜品店、港式茶餐厅、便民超市一应俱全,村里还有公园和小学。 步行约五六百米,便来到张氏宗祠前。 祠堂前有对联曰清河世泽,金鉴家声。 白芒小学退休教师张恩荣告诉记者,其先祖来自中原清河县,宋朝时逃难,一支逃往四川,一支逃往福建上杭、东莞博罗再到白芒。 白芒村立村始祖张统及其侄孙见到河边有一片白茫茫的芒草花,遂立村于此。 据介绍,张统及其夫人宋氏的墓均位于白芒村南部白涧。 据张统墓碑文记载,张统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其后辈子孙聚居南山白芒、麻磡等村。
深圳白芒小学退休教师张恩荣讲述白芒村历史。 记者乔凯摄
祠堂为香港巧匠所建
张氏宗祠建于1895年,为晚清时期香港钟表修理能工巧匠张禄如所建,分别在民国时期、1992年及2006年重修。
张恩荣说,张氏宗祠此前为白芒村私塾所在地,1952年政府在祠堂中成立白芒小学; 1982年白芒小学迁至村西新校区,张氏宗祠仍作宗祠使用,每逢清明、岁末年初,张姓村民在此祭祖。 今年80岁的张恩荣此前就在祠堂里求学,1962年学成归来,回到白芒小学任教。
深圳白芒小学新校区里有古榕树一株,已有百年树龄。 记者乔凯摄
白芒村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数量不多。 现有村民1000多人,祖籍是该村的香港人有200多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亲属在香港。 张禄如便在香港中环钟表行工作,据传他在李鸿章远亲的推荐下修好了外国赠送给清廷的机械钟,受朝廷特封逢官高一等的特殊待遇。 据张恩荣介绍,张禄如衣锦还乡后建了张氏宗祠,其子张学景更修建了从蛇口到石岩的公路——岩口公路。
深圳白芒村中客家民居被村民自建楼房包围,村前马路原为岩口公路。 记者乔凯摄
张氏宗祠旁的客家民居。 记者林丽青摄
深圳白芒村永乐楼,边有水井一口。 记者乔凯摄
深圳白芒村民在井边打水洗衣服。 记者乔凯摄
香港西丽同乡会副会长、白芒村村民张恩粦今年75岁,50年前就到香港做生意,疫情前经常往返深港两地。 张恩粦的爷爷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宝安大队白芒税站站长张金雄。 张恩粦告诉记者,爷爷张金雄曾在香港当警察,上世纪40年代日本占领香港期间回乡参加了东江纵队,他管理白芒税站时对这条岩口公路非常熟悉。 张恩粦说,据村中长辈流传,张学景当时是香港招商局高级管理人员,岩口公路是招商局发起建设,本来并不经过白芒村门口,在张学景的要求下才改道白芒村。 有了岩口公路,白芒村村民将村里的农产品从蛇口运到香港更便利。
深圳白芒村前白芒河蜿蜒流过,远处为西丽水库。 记者乔凯摄
见证着深港交流历史的深圳白芒村,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百旺研发大厦楼顶,张建华指着村前正在建设的高楼说,“日后我们这里是融入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范围,往后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走廊的重要节点,为科研教育发挥引擎作用。”
张恩荣(左)与深圳市百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建华在张氏宗祠前。 记者乔凯摄
香港白芒村处处古迹
白芒大蚝湾。
香港白芒村位于大屿山北岸,在大蚝湾畔,是东梅古道即东涌到梅窝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行山人士的探访之处。 该地从未经历现代开发,白芒村仍保留古村风貌,历史文化丰厚,有不少历史建筑物如更楼(二级古迹)、宗祠、围墙及门楼(三级古迹)。 据白芒村民介绍说,村落曾一度十分繁盛,清朝之前已出现大蚝湾贸易集散地,后来没落。
白芒村因疫情闭门谢客,游人只能在外面观赏更楼的背面。
更楼旁边有风化而成的试剑石,其空隙已长小树,不容通过。
门楼门上画有秦琼(左)和尉迟敬德两位门神。
偏远的白芒村,交通配套不足,大屿山巴士线36号每天只有五个班次来回,间隔时间由2小时15分至4小时30分,落错过站,只能由东涌走路一小时到达。 曾担任白芒村村长长达16年的张志雄表示,最远祖先为唐朝名将郭子仪,其一子被派往福建做官,其后代再到广东惠州,白芒的立村祖先为郭锦昌,五百多年前来到该处,已繁衍至第22代。 至于白芒之名何来? 他说,从前秋冬时分,山头上的芒草开花,一片白茫茫,故祖先唤此地为白芒村,可惜这情景早已消失多年,山头能见到的芒草很少。
村内郭氏宗祠正重修。
围墙据说有二百多年历史,墙外牌坊是近年落成。
选中成为奥运径起点
白芒村现时有70多间村屋,但实际只住有30多人,其中约20人为原居民,其他为租客。 其实白芒村在2015年时有两三百名原居民,但大部分都因交通不便,已搬到市区居住,有数十人则去了国外定居。
记者在张志雄的带领下入村参观古迹,其中最瞩目的是楼高两层、由花岗石筑建的更楼,1941年与附近的牛牯塱村及大蚝村为防御土匪和海盗各自建成,后两条村落的更楼已拆去或失修。 白芒村更楼外貌完整,高点处还能看到枪眼。 日本侵占香港时,更楼主要用作抵抗入侵,村内亦有村民成为游击队员。 而更楼前的地方曾是日军严刑拷问村民之地。
从村中可远望港珠澳大桥。
游览白芒村,感到一份闲静,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张志雄说,自己的家乡也曾繁华过。 爱好探寻历史的他,综合邻村及本村老人提供的数据,知道清朝之前在大蚝湾入面的一个湾出现贸易集散地,屯门、元朗、大澳、珠三角的人都来做生意,好多搬运工人住在山上,形成红花崖、老虎头等几条村。 后来因有店铺伙计穿柜桶底,被老板打死,清庭将地方封闭。 那时近牛牯塱村也有墟场,后来也没落了。 而山上村落上世纪五六十代还有人住,到了七十年代人已走空。
张志雄说起白芒成为奥运径起点仍感自豪。
奥运径由白芒至白银乡(梅窝)。
白芒村较出名的事件是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香港要做一些事作纪念,结果离岛区在十八区中雀屏中选,大屿山白芒成为全长4.4公里奥运径的起点,终点是梅窝白银乡。 张志雄说起这件事时仍感到十分光荣。
(原标题《港深地名故事|【有片】 深港两白芒 村名因何来 芒草开花白茫茫》)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