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折叠女孩”贴地行走 深圳医生为她打开双髋关节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林奕旋 文/图
2022-12-01 22:04

近日,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南医大深圳医院”)关节外科病房内,21岁的小娟正在慢慢行走。她来自河源乡下,一个星期前,她还是一个“折叠人”:整个人佝偻成折刀状,上半身与地面平行,无法下地行走,寻医多年无果。南医大深圳医院关节外科吴尧平主任为她手术,置换双髋关节,打开了她“折叠”的人生。

11岁成孤儿,19岁变“折叠人”  

小娟是个苦命的孩子,三岁爸妈离婚,妈妈独自离开,11岁爸爸肝癌去世,从此成为孤儿,被送到姑姑家。小姑待她如亲生女儿,两个表哥也很照顾她。 但好景不长,12岁开始,小娟隐隐觉得大腿痛,她以为是拉伤了,每天擦药油,但并没有好转,反而随着时间推移蔓延至双腿。15岁时,她走路必须扶着墙,上厕所一蹲下就起不来,晚上睡觉无论怎么躺,都会尾椎骨痛、屁股痛……小娟无奈只能辍学,止步初中,那一年,她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这是一种多发于青少年和青年的自身免疫性或自身炎症性疾病,以脊柱为主要病变部位,最后发展成全脊柱纤维化和骨性强直,引起不同部位如眼、肺、肌肉、骨骼的病变,具有病程长、后期发病重、难治疗的特点。

2019年,小娟18岁,她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在某个瞬间,她的脊梁被压了下来,从此再也没能直起来,成为行走姿势怪异的“折叠人”。除了去求医,她其他时间都不出门,就猫在床上刷手机,寻找病友,跟他们交流,或者做微商,赚点小钱补贴家用。

为了治病,小娟兜兜转转看了好多家医院,医生都说“只能保守治疗”。至今,家里为她看病已花了几十万,痛得最严重时,小娟身上全贴满了膏药。

21岁决定去深圳试试  

2022年10月,小娟似乎盼来了一线阳光:她在网上看到,深圳打开了几个“折叠人”,有人情况比她更严重,都实现了站起来的梦想!她无比兴奋:“我也要去深圳试试!”

在病友的介绍下,她辗转找到了“折叠人”新闻报道中常常提到的“吴尧平”,他曾经为很多“折叠人”打开髋关节,现在是南医大深圳医院关节外科主任。见到吴尧平,小娟第一句话就问:“我能治好吗?”吴尧平安慰她:“病情比你复杂的我都做过,你放心吧!”

为了帮小娟打开髋关节,吴尧平组织了多学科会诊,请来影像科、麻醉科、护理部、医务部等,一起设计了严密的手术计划。

此时,小娟的双侧髋关节已被牢牢锁死,完全骨性融合“焊死”在一起;她的身体很孱弱,处于贫血状态,极度屈曲的融合髋是对关节重建手术的超常挑战。这种条件下,一般只能分两次手术,每次只打开一个,但是吴尧平决定一次搞定:“从患者的家庭状况及康复角度考虑,在手术设计合理的前提下,发挥团体协作的作用,一次完成双侧髋关节重建是可行的,也是最好的选择。”

多学科守护,一次置换两个髋关节  

11月7日,小娟终于等来了她的手术。第一关是麻醉,因为长期折叠,小娟的气管已不同常人,她不能平躺后仰,只能侧卧,麻醉科主任刘友坦、副主任彭志勇经验丰富,使用纤支镜引导下插管,一切准备就绪。

这是吴尧平来到南医大深圳医院后的第一台疑难手术,他十分重视,全程紧盯着,因为小娟特殊的体位,双腿紧贴无法张开,消毒时,吴尧平不得不跪地操作。

手术时,吴尧平选择从难度最大的左髋关节开始,他使用小切口、小创伤的独特技术,迅速截骨松解,打造成型,精准安装,小针刀松解挛缩软组织,有条不紊地造出新的人工关节,且达到预期人工关节活动度。

小娟的左髋关节他足足用了3小时,随后,他又用了1个小时置换了右边髋关节。术中,经验丰富的他不断提醒同事们“小心”,像小娟这样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非常疏松,必须非常小心,避免体位变换而伤害了这个“瓷娃娃”。

术后正常下地行走,未来已经打开  

期待中的手术终于完成了,回到病房的小娟,急切地盼望着下床。“别急,第一次下床得我们帮忙,否则容易脱臼。”吴尧平安慰她。术后第三天,终于可以下床了。在医生的帮助下,时隔三年,小娟再次以双脚直立姿势站在地面上,有些不知所措,抬头看向远处的眼神有些迷离,毕竟她以前看的都是自己的脚尖。

术后,每天小娟都在病房积极锻炼,从双脚不敢离地到抬脚,慢慢走出了正常的步伐。接下来,她的脊柱还需要进行一次截骨。不管怎么说,她的未来已经打开。“身体养好了,就可以谈恋爱,结婚生孩子,过你自己的生活。”小姑劝她。安静的病房内,母女俩已经开始计划起未来的生活。

(原标题《21岁“折叠女孩”贴地行走 深圳医生为她打开双髋关节》)

见习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张必洋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林奕旋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