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开通运营,这是中国交建继深圳地铁2号线三期、8号线一期后在深圳建设完成的第三条地铁线路,也标志着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总长由此突破500公里大关,为促进深化深莞一体化发展贡献了中交智慧和中交力量。
敢闯敢拼的“后来者”
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再到遍布全国和全球的大型港口、高速公路和桥梁隧道,人们都能看到这家世界级建筑企业——“中国交建”的雄阔身影。
2015年12月,随着2号线三期、8号线一期两个项目中标,中国交建成为第五家进入深圳轨道交通市场的大型央企,以大城市、大交通为基础,完善了业务地域领域的布局。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中国交建积极适应深圳市场,成立管理平台公司,强化参建单位协同,加大管理力量、理顺管理流程、理清管理边界、落实管理措施,一个运行顺畅、统筹有力的中交一体化管理体系完全成型,带动整个建设团队“杀出重围”。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后来者居上”故事:2018 年 4 月,参建的中交二公局首台隧道掘进机单月掘进546米,创造了深圳地铁掘进纪录;2020年10月,2号线三期、8号线一期顺利开通运营,结束了盐田区不通地铁的历史;2021年业主单位年度评比中,深圳工程局荣获年度城际铁路综合优胜合同单位,中国交建联合体在7个城际铁路标段中获评年度安全质量考核第一名、综合优胜考核第一名;2022年11月,6号线支线建成投用,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完善,成为新时代轨交跨城协同发展的典范。
七年时光,中国交建在深圳轨道交通市场由最初承建2个项目,合同总额42亿,成长为承建7个项目,合同总额266亿的“主力军”。
攻坚克难的“逐梦者”
在已经开通运营的8号线一期深外高中站,因为沿途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对中国交建而言甚是不够“友好”。
覆土小、地层差跨度大、断面高、开挖难度大、施工通道有限、渣土材料进出困难……面对一系列“硬件”上的困难,设计人员和决策者们通过近1年的论证和勘察设计,最终敲定了明暗挖结合的车站型式,既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工程造价又完美解决了场地和环境问题。
中交建设团队选择采取双侧壁导坑法,将大断面化整为零,分隔成九宫格小断面进行开挖作业的施工方法,最终在24小时不间断作业的情况下,这支队伍历时413天,开挖土石方约5万立方,历时166天,完成二衬混凝土浇筑约1万立方。最终顺利完成开挖施工,未发生任何险情。2019年12月7日,深外高中站圆满封顶,该项目也入围参加了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2020年隧道工程奖项的年度工程奖评选。
绿色环保的“捍卫者”
在6号线支线的建设过程中,中交建设者引入盾构渣土环保处理系统,通过对盾构渣土多级筛分,将渣土处理成黏土球、大石块、砂和泥饼,并将泥浆脱水干化、尾水循环利用。对从渣土里分离出来的碎石和砂经过配比用于盾构注浆,脱水泥饼改良后可以用于地铁车站基坑顶板回填。
在风景秀丽的大鹏新区、大小梅沙景区,由中国交建承建的深惠城际大鹏支线、深圳地铁8号线二期项目都启动了“花园式”工地建设,积极投入防噪音绿色施工大棚、自动喷淋系统、自动冲洗设备、自动噪音检测设备等环保设施,获得政府和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如果说如期高品质开通展现的是中交施工能力,那做好环保建设就展现了中交的责任担当!”中交深圳工程局副总经理胡朋军介绍到。
2022年,中交建设者在光明区建设完成6号线支线,助力深莞一体化提速;在盐田区实现8号线二期全线洞通,用行动加速“乘着地铁去看海”的承诺兑现;在龙岗区、坪山区、大鹏新区全力推动大鹏支线建设,推动深圳都市圈互联互通步伐的升级提速。中交建设者已然成为深圳轨道交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原标题《中国交建:推动深圳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力量》)
见习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张必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