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他大学毕业即投身新闻工作,从此和新闻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从业26年,他先后从事过时政新闻、深度调查、文艺副刊、社会新闻、新媒体等多个不同新闻领域的工作。其间,媒体形态不断变化,他为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主动求新求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他就是深圳晚报全媒中心主任刘琨亚。
转型谋变 做“专家型”记者
刘琨亚大学专业是化学,因为热爱写作而进入新闻行业,这样的转变让他明白,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无论是在广州青年报做政务记者、在羊城晚报做深度调查记者,还是在深圳晚报做文化记者,他都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虚心向同行前辈请教,在新闻实践中磨砺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型”记者。他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新闻奖,其中,文化新闻《我欠巴金两篇文章》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初评暨2010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中荣获铜奖。
2012年,担任深圳晚报社会新闻中心主任以后,刘琨亚在一线采访的机会大大减少,但面临重大策划时,他依然身先士卒,冲锋在一线。2012年10月17日,福田区彩田路、红荔路交汇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泥头车失控致三死三伤,得知消息后,他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和记者共同采访,并指导记者挖掘深层次的原因,通过一系列新闻直指泥头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后他又作为深圳晚报的代表与深圳市自卸车协会一起制定行业自律条例,为深圳市泥头车整治做出贡献。
主动求变 投身新媒体探索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体形态经历着天翻地覆地变化,刘琨亚一直保持着满腔激情,以开放的心态主动求变,接受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
从“试水”博客到注册微博,从钻研微信公众号到开通视频号,他一直在通过变化努力与时俱进。他所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深圳能见度”、开设的新媒体专栏“深晚九点档”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他策划并参与执行的微信推文《听说你很想念深圳,我把她拍给你看》迅速突破10万+,随后被人民网、腾讯新闻等数十家全国性新媒体转载,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把深圳拍给你看”的这种模式依旧被很多微信公众号“复制”。
应势而变 亿级爆款产品频现
如果说,此前的新媒体探索都是一种新闻人的自觉,2020年担任深圳晚报全媒中心主任一职后,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策划制作新媒体产品则成为刘琨亚的职责所在。
他在工作中边干边学,依靠过去的积累迅速转型,在他的带领下,深圳晚报新媒体团队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节点,推出了新媒体推文《深圳!深圳!》、互动H5《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创视频《这条路,9514.8万人在走!》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新媒体产品;在疫情防控的宣传报道中,《“盐”防严守》《一张深圳人的微信运动图火了:百米距离竟走出41006步!》等新媒体产品引发全网刷屏。
2022年,在深圳市的1分钟抗疫短视频大赛中,刘琨亚在编委会的领导下,统筹、协调、策划1分钟短视频,聚焦战疫一线,结合网络热点,策划推出了千余条有影响力、暖人心的短视频,全网总阅读量超过6亿。其中,《上沙居民在阳台为抗疫人员加油》全网刷屏,浏览量高达1.3亿, 《505奶茶杯没收了》冲上微博、抖音热搜,全网浏览量高达8000万。
他还积极“试水”外宣,深圳经济特区献礼视频《Shenzhen Is My Home》通过Facebook、YouTube等海外社交平台的KOL转发,境外浏览量超过6000万。该系列视频先后荣获广东新闻奖二等奖、深圳新闻奖一等奖及第七届广东省网络文化最佳网络传播作品。
在他的带领下,深圳晚报近两年推出的过亿阅读量的新媒体爆款有14件,超千万阅读量的爆款超过36件。
创新求变 推进媒体融合转型
2022年6月26日,深圳Plus城市生活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标志着深圳晚报的媒体融合改革从“借船出海”到 “造船出海”。
来到全媒中心之初,刘琨亚就在编委会的领导下牵头筹备深圳Plus客户端的升级迭代。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客户端的定位、频道的设定、视觉的创新、功能的升级,每一个问题都经历了反复的讨论,一次次的“试错”。在参考了数不清的客户端模式,经过无数次反复的讨论和严谨的论证,深圳Plus客户端有了新的定位为——“湾区生活美学家”。这不再是一个传统的新闻客户端,而是一个外延得以拓展、内涵更加丰富的城市生活服务平台。这个平台融新媒体、纸媒、文化创意服务为一体。深圳Plus平台正式上线以后,得到广泛好评,下载量和日活率也节节攀升。
接下来,刘琨亚将在编委会的领导下,依托深圳Plus平台的上线,重构深圳晚报的生产流程,探索传媒矩阵建设新路径,并在组织架构、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推动深圳晚报的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原标题《【人物•新闻英才】刘琨亚:在变化中前行 争当融合转型探路者》)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范京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