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孙卓清:脱下军装兵心在,军人本色伴终生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2022-11-13 21:32
摘要

携笔从戎廿一春,军旅生涯入梦频。

“携笔从戎廿一春,军旅生涯入梦频。难忘晨操迎旭日,更思夜练遇雨淋。熔炉燃烧炼好钢,一腔热血铸军魂。亮剑扬眉平天下,老山之战建功勋。脱下军装兵心在,军人本色伴终生。”这是越战老兵、企业退休干部、“深圳最美退役军人”孙卓清写的一首题为《军旅恋歌》的七言诗,他还撰写了《用105首军歌的名字写成的一个老兵的军旅生涯故事》等多首回望军旅岁月、展现军人风采的诗歌。谈起这些作品,孙卓清笑着表示,“我这个人从小就爱写,哪怕退休了,我始终没有丢掉手中的笔。”

孙卓清出生于1949年1月,1967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68年10月入党,转业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一集团军一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他曾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一等奖,还多次被集团军、南京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政工干部”。《军旅恋歌》里提到的“老山之战”,正是1984年至1985年,孙卓清随部队参加的老山地区边境防御作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次边境防御作战,孙卓清与战友们上了前线,他带着录音机在战场上记录下战士们的临终遗言。年仅19岁的小战士孙守功,右腿负伤、指头断裂,仍执意不下火线。孙卓清含着泪为他录下了遗言:“老科长,如果你有幸活着回去,请一定要到山东莱芜,去看看我的母亲。她只有我这一个孩子,靠种地把我养大,吃了一辈子苦,家里穷,她没享受过一天好日子,作为军人我们就该上战场,流血牺牲我不怕,我就是放不下我的老母亲,我如果牺牲了,就剩她一个人,无依无靠……”

从枪林弹雨中归来,孙卓清接到了原第一集团军安抚农村和边远山区烈士家庭的善后任务。他将70多名烈士的骨灰一一送回他们的家乡安葬,并将临终遗言、生前录音带给他们的父母。他带领烈士安置小组先后走访了100多户贫困山区的烈士家庭。

当孙卓清亲手将烈士的遗物和录音交到孙守功母亲手中时,他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场景:瘦弱的孙母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由于过于悲痛,一夜白了头发,哭干了双眼。她抱着孙守功烈士的遗像,一遍一遍呼唤着儿子的名字。他情不自禁地跪下:“从今往后,我就是您的儿子!娘!”

此后,孙卓清又仔细排查前线牺牲战士名单,找出了另外3名烈士留下的6名失独父母。从此,孙卓清每年都要横跨山东、河南、江苏、甘肃四省去照顾他的“父母们”,这成了他一生无悔的选择和必修功课。

1989年10月,孙卓清转业到深圳地方工作,尽管薪资不高,但他坚持赡养烈士的父母。入不敷出的时候,他甚至卖掉自己的住房,倾其所有接济老人,前后花费近200万元。供药、雇保姆、修缮房屋、照顾病榻,他始终如亲生儿子般孝敬着“父母们”。曾中风瘫痪在床的老人说话不太利索,却坚定地对他说:“如果有来生,我有儿子还要送到部队。”

三十载风风雨雨,“父母们”相继去世。每一位老人去世,孙卓清都会尽儿子的义务,送老人最后一程。直到2016年,他照顾的最后一位老人与世长辞,他代烈士尽孝的诺言整整坚守了31年!

退休后,孙卓清出版了《共和国不能忘怀》《抗战名师358旅征战史》《第一军政工名将传奇》等10本传承红色文化的书籍,在《解放军报》等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体裁作品800多篇,共200多万字。“我觉得有责任,把历史告诉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了解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他说。孙卓清深入机关、企业、学校、街道、社区讲党课,还加入龙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和龙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的“红色讲师团”,向青年人讲述革命斗争历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龙华区文明办、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退役军人孙卓清:脱下军装兵心在,军人本色伴终生》)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王平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