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十一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2022-11-11 07:50
摘要

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为建设美丽中国率先交出成绩优异的深圳答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立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同时也是一座绿色之城、生态之城。新时代以来,“深圳蓝”“深圳绿”生态名片愈擦愈亮。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宣布在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赋予深圳新的重要使命任务,我们要倍加珍惜、感恩奋进。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圳要以更高政治站位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高质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倾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和模范城市。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圳要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争做绿色低碳发展的先锋。既要“抓重点”,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也要“造环境”,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出一条高密度、超大城市、绿色低碳的高品质发展路径。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天蓝地绿水清,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是广大市民的期盼。环境污染防治,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深圳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严密防控环境风险,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报告明确提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圳要全方位提升湿地保护治理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打造好这张新的城市“生态名片”,向世界展示湿地保护的中国方案、深圳力量。要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美丽深圳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深圳要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契机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持续抓好试点示范,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近零碳”建设路径。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健全碳普惠机制,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推进前海合作区、龙岗区省级碳中和试点示范区建设,开展重点企业减污降碳试点,全力完成国家碳监测试点任务,提升深圳国际低碳城发展水平。

为当代计,为万世谋。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为建设美丽中国率先交出成绩优异的深圳答卷!

(原标题《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十一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刘思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