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罗湖第27期 | 胡天池:深圳戏院承载深圳人独有的文化记忆
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舜钿
2022-11-11 00:31

胡天池

1965年出生,新疆昌吉人。1998年应聘成为深圳戏院经营部物业管理人员,至今已在深圳戏院工作24年,见证深圳戏院的跨时代发展,现为深圳戏院副总经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述时间:2022年9月22日

口述地点:深圳戏院

采写撰稿: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舜钿

我叫胡天池,是一个来自新疆昌吉的“大漠小伙”。1988年我来到深圳探亲,还记得当时载客的大巴车停在了上海宾馆,下车后我好奇地左看右看,指着不远处的高楼问道:“这就是著名的国贸大厦吗?”同行的朋友被我的问题逗笑,回答说:“国贸大厦在罗湖,还要往‘市区’里面走,比这栋楼更高哩。”那是我第一次踏上深圳这片土地,这里的繁华和人们的友好让我眼前一亮,因此毅然决然地留在深圳发展。

深圳戏院是深圳人看戏的“金字招牌”,也是我关于深圳的职业记忆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从1998年至今,我在戏院工作已有24个年头,它是我在深圳最熟悉的地点。它在1960年3月5日正式落成开业,是当时原宝安县唯一一个既能接待大型演出、又能放映电影的剧场作为文化宣传的重要桥头堡,马思聪、马师曾、红线女等艺术家都在深圳戏院有过演出,很多华侨和香港同胞都来这里一饱眼福。

成立于1960年的深圳戏院是原宝安县唯一一个既能接待大型演出、又能放映电影的剧场。何煌友/摄

“全国第一家有空调的戏院”“拥有深圳第一(钢)琴”“深圳第一家文化艺术场馆”……一连串“第一”书写着深圳戏院的光荣和骄傲。开业62年来,深圳戏院好戏连台,承载着无数深圳人独有的文化记忆,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区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它不仅繁荣了深圳的文艺舞台,更丰富了深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看戏是当时“既奢侈又难得”的精神食粮,毛遂自荐成为戏院员工

上世纪80年代我刚来深圳,那时候还不像现在有这么丰富的娱乐生活。罗湖东门步行街是逛街购物的首选,而来坐落在东门步行街区西南入口的深圳戏院看戏、看电影,则是那深圳人既奢侈又难得的精神食粮。我当时还在深圳市图章工艺公司工作,深圳戏院成为了酷爱文艺的我周末休闲好去处。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深圳戏院。深圳戏院供图

还记得我在这里看的第一场电影是《妈妈再爱我一次》。当时我一个月工资80多元,看场电影就要花2元,有时候买不到票还要从“黄牛”那里花3元钱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贵但是很值得”的体验。每次来到深圳戏院,我都有一个强烈念头:如果我能来深圳戏院工作,既能有更多的机会看演出看电影,又能在喜欢的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那该有多好!从那时候起,到深圳戏院工作的心愿便深深埋在了我的心里。

1994年,深圳戏院进行升级重建。经过3年时间1997年9月迎来了蜕变焕新、重新开业时刻新建成的深圳戏院俨然成为一座新型大厦,有着粉色醒目外表的同时,也集文化与商业为一体功能齐全设施一流——有可容纳700多个观众席位的影剧院,还有配备一流音响的多功能厅,可以放映电影举行音乐会上演舞台剧……重新开业的时候,辽宁省歌剧院的大型歌剧《苍原》、湖北省京剧团优秀传统剧目《徐九经升官记》在深圳戏院精彩上演,深圳及周边的人都赶来享受这一场场视听盛宴。

1997年9月,新建成的深圳戏院俨然成为一座新型大厦。深圳戏院供图

1998年,我终于按捺不住多年的心愿,拿着简历走进深圳戏院办公大楼,向工作人员与领导极力自我推荐。经过毛遂自荐和戏院的入职考验,我终于成为了深圳戏院经营部的一名物业管理人员,如愿以偿开始了在深圳戏院的奋斗时光。

《泰坦尼克号》火遍深圳,起早贪黑连续两个月每月为戏院盈利十多万元

多年心愿达成,我也将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戏院

刚入职一个多月,初来乍到的我便赶上电影《泰坦尼克号》火热上映。当时来戏院观影的观众特别多,戏院为了方便观众购票,还特意在大厦门前搭建了一个铁皮房当作“临时售票处”。 深圳及周边东莞、惠州等地的市民都赶来看这部“国际大片”。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有人守在门口排队了,购票窗前排起长长的队伍,排队人群围着大厦转一圈,一眼看不到队尾。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泰坦尼克号》一张电影票是50元,买票需要排好几小时的队。即使是这样,仍阻挡不了市民观影的热情,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热场景。

在那段日子里,我负责售卖《泰坦尼克号》电影衍生品,包括泰坦尼克号模型T恤衫扑克牌还有电话卡等等。因为电影火爆,电影衍生品有很多人抢着买,我每天都铆足了干劲,早上八点上班,深夜两点下班,一天下来腿都站麻了。这样忙碌的工作足足持续了近2个月,算下来每月能给戏院盈利十多万元!大概占了当时戏院每月收入的15%。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有兴奋的感觉,那段日子虽然工作特别累,但是很充实、很快乐。

改革开放点燃了创新思潮,深圳的名气也在国内外越来越大,中央和地方各省市的文艺团体及不少外国文艺团队和知名艺术家纷至沓来。我入职之后,有许许多多的演出都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广西柳州歌舞团演出的《白莲》,演员阵容多达60人;还有中国木偶剧团带来的《木偶奇遇记》,连演一周、场场坐满,受到小朋友热烈追捧;还有让深圳乃至港澳曲爱好者共赏“南国红豆”的一场场粤剧演出……演出前售罄的门票、演出时热烈的掌声,都是给予演出以及深圳戏院最好的肯定。

经历两次经营制度革新,“以戏立院”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2000年后深圳戏院经过了两次经营制度的革新。2007年,深圳戏院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由事业单位转为了国企。为此戏院花了一段时间调整,去接受和认同自负盈亏的“企业身份”,并不断尝试与市场接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2011年,深圳戏院抓住市场机遇进行影厅升级改造——打造了1个剧场、6个影厅的“影剧院模式”,开启了戏院“80%以上收入为电影收入”的时代。在那之后,深圳戏院见证并亲历了影视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市场逐渐拓宽,影片数量剧增,票房数据上扬。2015年左右,中国电影业迎来发展鼎盛期,深圳戏院以电影票房为主的经营模式也一直持续到了2015年。这之后,受随之而来的深圳电影院荧幕数量剧增等等因素影响,深圳戏院曾经的一些优势渐渐消失。2016年,戏院的影院收入也开始逐渐下滑。

2017年底,深圳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开启,由国资系统委托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进行管理,通过建立委托管理的新模式和人事管理、人才引进、绩效考核、业绩激励的新机制,建设新型院团,以改革激发活力。在此背景下,深圳戏院明确“以戏立院”的发展方向,以“剧场运营”为主体,以“演出业务”和“影视业务”为辅,在发展多元演出形式的语境下深耕经典曲艺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常年举办各类大型惠民公益文化活动,承担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

令人欣慰的是,深圳人对看戏的热情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削减。在惠民演出派票之前,经常有些市民观众会提前一天晚上就来戏院排队,正式派票往往不到一小时就都派完了,反响十分热烈。

虽然再一次经历改革,但是深圳戏院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没有改变,原先“以影院业务反哺公益惠民演出”的业务模式很难再满足经营需求。于是,深圳戏院另辟蹊径,组织策划了“深圳市戏曲名剧名家展演”“我们的节日——深戏民乐演出季”“少儿演出季”“粤剧在周末”“深圳市中老年歌手大赛”“深圳市戏曲名家名剧进校园”“戏曲早茶”赏析讲座等一系列公益惠民演出活动,并策划了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评剧、川剧等戏曲演出及推广活动,年均策划演出近200场,推出了“戏播”线上直播平台。自2019年“戏播”线上直播平台开播以来,合计直播场次150余场,各类演出活动线上累计观众达1800万人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如今的深圳戏院常年举办各类大型公益文化活动。深圳戏院供图

2019年4月,深圳戏院民族乐团成立目前深圳市内规模较大、艺术较完备的综合性民族音乐表演团体。成立以来,民族乐团以弘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宗旨,已推出多场节日专场民乐音乐会,以独奏、合奏形式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为市民勾勒出了一幅又一幅中国风十足的美丽画卷。

每年为近6万市民提供惠民演出,让深圳人提起看戏首选深圳戏院

罗湖弘扬先锋精神、奋斗文化,这对于诞生并扎根于罗湖这片奋斗热土的深圳戏院来说,是一种强大的鼓励与鞭策。回顾这些年,在推陈出新的路上,深圳戏院一直马不停蹄。原创舞剧《深AI你》就是戏院的新尝试之一。2021年底,深圳戏院以执行单位身份进行创排制作《深AI你》,目前已在今年7月下旬举办了3场试演,计划在12月底举办首演。作为国内首部从未来新“生态”视角思考人与AI(人工智能)关系的当代舞剧,它将场景设置在深圳这座“未来之城”,充分运用机器人、裸眼3D、高科技屏幕等科技元素,为观众呈现在人工智能这个既新且远的场景中,人类与AI互动相处会构建什么样的未来寻找出“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走心答案

令我们十分高兴的是,最近中国舞蹈家协会发布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入围终评结果中,《深AI你》榜上有名,入围了“荷花奖”舞剧终评。

原创舞剧《深AI你》计划于今年12月底首演。深圳戏院供图

62年坚守,深圳戏院见证了太多深圳文化发展与变迁。一甲子的时光流淌过去,深圳戏院演出仍在继续,成为深圳人看戏的文化记忆。如今,深圳戏院每年为近6万市民提供各类惠民演出、公益演出、公益电影,已成为深圳文化传播的窗口,让深圳人一提起看戏,首先想到的就是深圳戏院。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拥有无限魅力的宝藏,发掘、弘扬、创新传统文化,我们使命在肩。下一步,深圳戏院会继续做好“以戏立院”主业,继续办好“深圳市戏曲名剧名家展演”“我们的节日——深戏民乐演出季”“粤剧在周末”“深圳市戏曲进校园”“戏曲早茶”等传统文化推广活动,让戏曲、民乐等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呈现在舞台上。也希望在推出原创舞剧《深AI你》之后,继续推出更多优秀的舞台创作作品,以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深圳故事、罗湖故事。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舜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