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何以担此重任?
深政观察微信公众号
2022-11-05 23:31

11月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 守护未来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在致辞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以下为新华社报道原文:






珍爱湿地 守护未来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2022年11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名义,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本次大会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共谋湿地保护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我们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

——我们要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把更多重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健全合作机制平台,扩大国际重要湿地规模。

——我们要增进湿地惠民全球福祉,发挥湿地功能,推进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实惠。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构建了保护制度体系,出台了《湿地保护法》。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中国制定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中国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重点建设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让我们共同努力,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

谢谢大家!

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何以担此重任?

小政梳理深圳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资料发现,深圳作为滨海湿地城市,湿地资源丰富,一直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深圳为目标,创新开展湿地保护相关工作。

深圳湿地资源丰富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提供城市高品质生态空间,发挥了重要功能。深圳地处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受气候和水文影响,湿地资源丰富。小政从深圳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公开发布的资料获悉,深圳滨海区域的红树林、盐沼、珊瑚礁等湿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稀有性,滨海湿地曾记录有40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16种IUCN受威胁鸟类,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主的深圳湾区域更是东半球国际候鸟重要的栖息地和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每年数万只往返于东亚至澳大利西亚的国际候鸟在此停歇,其中代表性的珍稀濒危水鸟——黑脸琵鹭、反嘴鹬种群超过全球个体数量的1%。

深圳市中心的福田红树林湿地

湿地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和栖息之地,是十分丰富的“物种基因库”。目前,深圳湿地涵养的植物达67科148属219种,约占全市维管植物总数的10%;为鸟类、鱼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81科253种野生动物,提供生生不息的家园。湿地科研监测项目,如对植物、鸟类、水质、土壤和底泥的监测,以及对鱼类、节肢、两栖、爬行和哺乳动物的调查,为大湾区联合开展“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深圳湿地保护成效初显

据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按照《湿地保护法》《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要求,深圳采取了多样的湿地资源保护策略,细化完善湿地分级分类保护体系,由过去的湿地单一要素保护、局部保护延伸到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创新保护社会参与模式,赢得广泛赞誉。成效主要体现在——

福田红树林湿地、华侨城湿地分别于2020年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及2021年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

加强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全市自然保护区湿地主要分布在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鹏半岛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坝光银叶树湿地园及东涌片区;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市正式挂牌建设湿地公园15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市级湿地公园10个、区(县)级湿地公园4个;

积极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作为深圳“市树”的红树,是湿地重要物种之一,也是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征。“十三五”以来深圳共开展湿地保护修复项目12个,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43.33公顷。深圳湾滨海红树林修复工程成为“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之一;

持续对水、鸟、植物等湿地资源开展生态监测,为开展区域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中国红树林博物馆)是国家林草局与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博物馆,作为“公园深圳·山海连城”建设启动项目将建成为集红树林生态保护、陈列展览、收藏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与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专题类自然博物馆。

由福田红树林湿地和隔湾相望的米埔内后海湾湿地所构成的区域,是东半球(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中途停息地和越冬地。湿地内的主要生境类型如潮间带滩涂、红树林、基围、渔塘和芦苇林等,每年为数十万计的水鸟提供越冬或过境驿站。这里也是黑脸琵鹭全球第三大栖息地。

黑脸琵鹭

目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批准福田红树林湿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将有利于深圳深度参与湿地公约事务,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贡献更多方案。

同时,依托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深圳的自然教育活动也在全国发挥了重大示范影响力。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是国内首家由民间发起的地方性环保公募基金会,托管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后,成为中国第一个管理城市生态公园的环保公益机构。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首创“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新模式。

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意味着深圳还将肩负更多国际交流合作责任,成为全球红树林保护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

探索适宜深圳国际化大都市特征的湿地保护形式

小政了解到,为进一步突破湿地保护工作存在的一些发展瓶颈,深圳正在积极开展《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探索适宜深圳国际化大都市特征的湿地保护形式,提高深圳湾、大亚湾、珠江口等重要滨海湿地区域保护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推进深港协作,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主体创建国际重要湿地,完善深圳湾-香港米埔湿地群保护的整体性;全面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十四五”期间营造及修复红树林面积至少51公顷,保护乡土红树林群落;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协调城市空间湿地保护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湿地的游憩和科普教育价值需求;持续推进河湖(库)湿地水环境质量提升,恢复及改善主要淡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深圳提出,力争2035年前,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0%,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滨海湿地生态状况有效改善、建成区湿地生态空间品质得到优化,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部分图片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原标题《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何以担此重任?》)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关越 三审 余晓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