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让中国成为世界创新高地

赵春丽
2022-10-25 09:42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战略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论断充分反映了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劲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图为深圳一企业研发部人员正在查看技术数据。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摄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

建设教育强国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爱国爱党、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的人。

建设教育强国就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内容,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水平的要求和期待,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不断促进教育公平。要着力解决东中西部区域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要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构建覆盖教育全过程、涵盖全部人群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要围绕新发展格局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不同阶段教育差异化发展、分类发展,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夯基垒台。要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强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协调发展。要提升高校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完善产学研政的联通机制,着力通过科研创新,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要以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五唯”顽瘴痼疾为抓手,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要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共享人才培养经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二、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信息、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催生了新业态和新产业,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人才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战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打压,我们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完善国家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着力推动在重大创新领域布局国家实验室,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优化整合国家科研基地和平台布局,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着力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同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协同、对接,集中攻关,协同作战。要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力争形成更多竞争优势。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尊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面向市场,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加快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要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前瞻性、基础性、引领性科学研究,疏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快车道,促进科研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三、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当今时代,无论是科技竞争、企业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科技创新归根到底靠人才,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毛泽东曾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1世纪,党中央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为国家发展凝心聚力。要完善党领导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将人才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之中,增强对人才重大战略、重大任务和重大工作的系统谋划,加大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加强对人才工作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要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让顶尖人才涌流的学术和文化氛围。要分层分类深化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和人才激励制度改革,推动人才政策与科技政策、经济政策和教育政策相互衔接,实现从“引”向“育”“用”并举的人才制度体系转型,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和活力。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不能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科研工作,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要创造平等交流、自由探索、宽容失败、崇尚创新的人才发展环境。要大力提倡科学家精神,努力让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氛围。

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要让顶端的、高层次的、战略型的人才不断地向中国聚集。要构建全国一盘棋的人才工作战略布局,聚焦北京、上海、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构筑中国人才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要关注青年科学家等重点群体,构筑战略科学家与青年科技人才的研究共同体。要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要健全开放的教育政策,完善积极的国际顶尖人才引进政策,让中国成为世界创新高地。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标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让中国成为世界创新高地》)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高原

(作者:赵春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