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时光 | 深圳心声 科研机构反响

深圳特区报
2022-10-21 08:22
摘要

科研人员纷纷表示,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大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 黄惠:勇于自主创新,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图形图像多媒体、高性能计算、物联网等领域提供前沿科技供给。

深大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 张晗:解决我国在高端芯片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实现我国光电芯片技术的“弯道超车”。

深大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 王毅:让优秀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关键技术领域得到应用。

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胡清:我国在十年内初步打赢了治理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土壤污染的攻坚战,建立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深圳技术大学中德智能制造学院教师党员 房立存:备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次实验,培养孩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深圳技术大学中德智能制造学院自动化党支部书记 申文静:做好基础应用研究,为科技强国贡献一己之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深圳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副院长 曹建民:围绕产业学院与特色班等学院特色教育实践方式,培养极具“工匠特色”的专门人才。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 张灿荣:发奋图强,锐意进取,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 戚铭尧:立足成就看成因,我们对党的坚强领导更有信心。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助理教授 曹译丹: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博士生 韩志远: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我们这代人必须攻下的“堡垒”。

北大深研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工支部书记 李倩: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北大深研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副书记 易哲星: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做出北大人的新贡献。

北大深研院环境与能源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 徐期勇: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达成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哈工大(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王旭:围绕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关键科技的核心技术难题集智攻关、勇攀高峰,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哈工大(深圳)理学院教授 黄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科技问题集智聚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哈工大(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李锦辉:瞄准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为深圳“双区”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 韩习:选择向国家需求的储能材料领域努力探索,希望交出不负青春的理想答卷。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 叶哲:走好航天强国的赶考之路,努力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中山大学农学院本科生 戴智安:努力用青春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不断奋斗。

深职院食品药品学院教师 岳振峰:从我做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增加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厚度、深度和广度。

深职院汽车与交通学院教师 胡松华:联合深圳地铁校企共建轨道交通专业思政资源库,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深职院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院长助理 王浩:以国家需求为目标,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争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深职院科研处党支部书记 李正国:提高科研服务技能,助力科学研究创新,梳理科研服务意识,在每一件细小的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王新中: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潜心研究,努力产生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并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滨海土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董志君:响应党的号召,面向未来,坚定信念,为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发展奋力而为。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 胡涛:拿出时不我待、争分夺秒的干劲,在研究领域争取产生更多科研成果。

深圳市康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发总监 陈茂华: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超高清智能显示产品,为“20+8”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康冠力量。

深圳市联诚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龙平芳:提升企业稳定性和竞争力,为构建高质量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双循环新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平安科技董事长兼CEO 黄宇翔: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运用数字化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慧择控股副总裁 欧阳凯:在数据底层技术做到自主可控,在应用价值上思考金融服务实业的效能,以科技提升行业效能。

深圳派氪司科技总经理 王佐文:互联网技术手段将保险产品与健康服务融合,促进了普惠保险产品普及,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创始人 罗昌杰:持续深耕轻量化新材料领域,努力让技术和产品具备全球竞争力。

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高级农艺师 胡茂林: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及深圳实际需求,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新路。

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研究员 马海峰:努力发挥深圳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加快成果中试转化,更好服务于市民餐桌、服务于乡村振兴。

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刘军:聚焦增储上产,立足技术攻关,加速人才培养,为早日上产2000万吨并稳产10年而努力奋斗。

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惠州勘探室主任 刘培:加快落实中国海油“三大工程、一个行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海洋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开发二所工程师 柴愈坤:全力攻关双深双古低渗等复杂油气田开发,增储上产,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海油服深圳公司钻完井液工程师 苏奇卷:研发更优性能材料,抢占未来市场,向着更深的海域勇毅前行。

中海油服深圳公司作业运维岗技术员 曾远贵:践行好新时代海洋石油工人的庄严承诺和“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为祖国钻探更多更优质的油气资源。

深圳烯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章胜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创新,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广东新艾广慧能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马骎: 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动储能行业发展,为国家新能源战略保驾护航。

大医集团深圳市奥沃医学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勇:加快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肿瘤诊疗一体化生态链建设。

康膝生物医疗(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鉴墨:致力于组建一支高水平人才团队,共同研发一种用于组织修复与再生的生物支架材料。

深圳城安院研发中心(院士办)副总经理 施钟淇:积极发展安全产业,将科学技术化为战斗力,为保障城市安全发展和国家总体安全贡献力量。

航天工研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刘瑞华:航天工研院将发挥好 “航天基因+深圳元素” 的核心资源禀赋,以航天技术赋能大湾区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大湾区航天科工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聚集地。

欢创科技研发工程师 李斌:我们将继续优化全球率先自研的空间定位算法芯片,为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做贡献。

百年百教育科技研发总监 黄华辰: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密不可分,我们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企业创新导向,努力开展教育科技创新研发,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全力以赴。

美联美客科技CTO 郑贤: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计划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努力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新赛道,为创新生态发光发热。

博泰科技智能研究员 李宇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同样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给了我们更多信心,参与公司的原创性科技攻关感觉更有干劲了。

薪火科技软件工程师 陈峰浩: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国一定能打赢,科技创新体系离不开高水平、自主可控的软件系统,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李丽 姚卓文 张锐 闻坤 沈勇 张智伟 吴徐美 邹媛 吴亚男 周雨萌 张程 秦绮蔚 何泳 吴凡)

(原标题《深圳心声 科研机构反响》)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桂桐 连博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