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擘画的科教事业发展蓝图让人充满信心”“高校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好,有劲头有奔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部署,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连日来,广东团代表热烈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多位党代表围绕科教兴国战略畅谈心得体会。
毫不动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十年来,我亲历和见证了广东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党的二十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说,从数量上看,全省高校由2012年的138所增至2021年的160所,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本科、高职院校全覆盖。从质量上看,广东先后实施了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高等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在今年第二轮新增的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广东便独占3所,其中就包括华南农业大学,目前全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总数已达8所。
“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刘雅红表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靠人才,从教育救国、教育兴国到教育强国,都需要一大批像钱学森这样矢志报国的栋梁之才。“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持续深化‘三全育人’工作,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人才,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把个人发展融入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把事业之根、人生之根牢牢扎在祖国大地上,努力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贡献智慧和力量。”刘雅红说。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好人才自主培养事关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说,我国正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重视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培育和社会环境建设,注重年轻学者的引进和培育。
陈春声表示,中山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同向同步同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坚持立足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方向,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大湾区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技能人才迎来干事创业好时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咱们国家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关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党的二十大代表、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运行七部现场安全监督高东斌说。
2020年,高东斌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第一次迈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殷切希望还犹在耳畔。这一次,我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倍受鼓舞。”高东斌说,作为一线产业工人,看到有关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内容写入报告,深深感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广大技能人才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展示平台和发展机会。
他说,当前技能人才正处于一个干事创业的好时代,这些年接连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不断拓展。比如,人社部在2021年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今年上半年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把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延伸发展为新“八级工”制度,其中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补设学徒工,进一步畅通了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
“技能人才的成长,要不断学习,要跟上科技进步的脚步,对青年员工的培养要有技能传承,做好‘传帮带’。”高东斌以从事的石化行业为例说,员工队伍整体技术水平、操作水平的提高,是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强有力的保障。“我将把大会精神带回生产一线,与工友们一道更加努力磨砺技能。同时,作为一名技能专家,我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作用,帮助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尽快成长,为广东乃至全国能源行业绿色安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原标题《广东团代表畅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