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联合发布了《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并指出,我国慈善事业总体稳中向好。
该蓝皮书指出,2019年是《慈善法》实施三周年,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我国慈善事业的法治化、专业化和行业化程度仍然在进一步加强。2019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基本面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依然相对稳定,社会组织总量和慈善捐赠总量持续增长,志愿服务、慈善资产管理和行业建设等领域取得明显进展。
其中,社会组织总量增长放缓。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6.7万个,较2018年增长6.2%。其中社会团体37.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48.7万个,基金会7580个,分别较2018年增长1.64%、9.68%和7.76%。自2016年9月1日截至2019年8月31日,全国民政部门等共认定与登记慈善组织5511家,其中1260家慈善组织获得公开募捐资格。在政府认定的募捐方案备案平台上,673家慈善组织的12641个项目进行了公开募捐备案与信息公开;备案慈善信托273单,信托财产规模29.35亿元。依法注册登记在华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共有524家,备案临时活动2441件。
志愿服务在2019年有质的突破。志愿服务被提升到社会文明进步重要标志的高度,要同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行。2019年,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达到1.69亿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间为22.68亿小时,分别较2018年增长13.9%和3.2%。
慈善公益捐赠和社会资源汇集的大数据略有下降。蓝皮书一直以来将社会捐赠总量、全国志愿服务贡献价值和彩票公益金三者之和设定为全核算社会公益资源总量。根据测算,2019年,中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为3374亿元,较2018年减少0.97%。其中,2019年社会捐赠总量预测约为1330亿元,志愿者贡献总价值为903.59亿元,彩票公益金募集量为1140.46亿元,分别较2018年增长4.72%、9.7%和-13.18%。2019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全国1400多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1.7万余条,累计获得52.6亿人次的点击、关注和参与,募集善款总额超过18亿元。2019年“99公益日”,爱心网友4800万人次捐出善款17.83亿元,超过2500家企业配捐3.07亿元,总共募得善款24.9亿元。
慈善实践继续推进多元拓展和跨界融合: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慈善事业管理部门改革不断深化,新组建了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并首次设立儿童福利司;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用更为凸显,在扶贫攻坚、应急救援、爱心助学、医疗救助、社区服务等领域,慈善组织促使资源和财富在不同社会群体间趋向更均衡的微循环;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向善和商业慈善方兴未艾,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捐资设立鲁冠球万向事业基金,引世人瞩目。
慈善资产管理相对保守。2019年1月1日,《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这对我国慈善资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有人将2019年称为“慈善资产管理元年”。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慈善资产管理普遍存在投资行为保守的现象,2/3以上的基金会只存款不投资,由此可能导致投资业绩不佳。
但在2019年,我国慈善也背负了难以预料的负累。个人大病求助平台水滴筹、德云社相声演员的百万募捐、一些慈善组织擅自变更项目善款使用对象、公益慈善行业奖项评选公信力等都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和争议。此外,尽管2019年慈善组织仍然保持增长态势,但是相比2018年和2017年,无论基金会、社团还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其增速都明显下滑。
编辑 周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