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可以和十年前的自己打一通电话,你想说些什么?
南方+
2022-10-15 12:56

十年在漫长宇宙中只是一刹烟火,但十年又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十年笃行,大道如砥,我们记录下三位普通人在新时代下的奋斗故事。

在距离、责任、疾病、选择面前,他们做出不同的改变,留下热爱的足迹、成长的果实。

时间如尺,一头衡量着国家奋斗前进的进程,一头连着每个人的柴米生活。

对话十年前的自己,我们发现,一切的美好,都离不开奋斗。能被时间留下的,都是故事,也是人生。

“背篓医生”管延萍:十年见证山乡巨变

一身白大褂,两条麻花辫,背篓里装满药品和器材,这是“背篓医生”管延萍每次出诊时的装扮。

2017年,管延萍作为广东珠海市首批驻点帮扶医生,来到云南省怒江州。深山峡谷里,她成为了村民们健康的守护者。

3年间,她和同伴背着装满医疗设备、药品的背篓,攀悬崖、过峭壁、渡怒江,46个村组她来回走了6轮,被村民亲切称为“背篓医生”。

2021年8月,回到珠海的管延萍选择再次出发,继续奔赴基层,这一次同样是去山高水长的西部——贵州。从广东到云南再到贵州,她辗转多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见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

云南省怒江州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距离广东2000多公里,地势险要,地广人稀。2017年3月,来到当地对口支援后,管延萍发现这里医疗资源很不足,医疗经验、模式和理念也存在缺失。面对这种现状,让管延萍更觉使命在肩——帮助当地改善医疗服务、树立健康观念、建立公共卫生体系,防患于未然。

为了医治和照顾更多深山中的村民,管延萍和同事们常常下乡行医。他们背上几十斤重的医疗设备,沿着悬崖峭壁间的小道,徒步进山。石头和泥土铺就的山路晴天颠、雨天滑,爬山摔跤常有,她的左臂曾被崖石擦得鲜血直流。但这并不妨碍她用双脚和背篓连接起一个个村庄。在云南扶贫3年,她下乡300多次,磨破了鞋子更磨破了嘴皮。

在管延萍负责的村子中,重症精神病患者有41人,有些病人时而抑郁,时而狂躁,发病时甚至自残。 “除了用药控制病情,心病还需要心药。”每次到村里问诊,管延萍都会特意来到这些病人家里,给予他们关心。半年后,可喜的进步接踵而至,有些病人开始能自理。管延萍用她的专业、善良与坚持,打动了“顽石”,让他们渐渐走出混沌世界。

波澜不惊的深山里,变化正慢慢发生。丙中洛建立起了完善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5000多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已实现服务全覆盖。从“不理解”到“被需要”,乡亲们逐渐开始向管延萍敞开心扉,把健康托付给这位异乡人。

十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几十万像管延萍一样的医生,一头扎进深山,奋斗在基层第一线。他们共同构筑了我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的基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基层“健康守门人”。

追光者杨晓婷:十年追梦点亮青春

杨晓婷第一次分不清白天和黑夜,还是在十年前。

当时杨晓婷还在读小学六年级,参加学校组织的视力检查时,杨晓婷在用手遮住右眼的瞬间突然发现,自己的左眼看不见了。

从这以后,她的视力开始慢慢“熄灭”。经医院检查,杨晓婷是因视网膜色素变性导致失明,这是一种罕见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右眼视力也不断下降,到高二时视力已极度微弱,她不得不辍学在家。2018年开始,她双目全盲了。

伤心失落中,杨晓婷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走出家门。在一次参加视障人士活动时,她得知全盲考生可以使用盲文试卷参加普通高考。杨晓婷整个人被“激活”了,她兴奋地开始学习盲文,下定决心参加2019年的普通高考。

“从决定参加普通高考起,我的生活便是充盈而快乐的。”杨晓婷说,为高考梦而努力,让她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从13到23岁,珍贵的青春时光里,晓婷没有就此陷进一片“黑暗”中,而是以过人的勇气、毅力和韧劲,把人生路上遇到的一件件难事变成了一个个高光时刻——

3年前的那个夏天,她勇敢地走进高考考场,成为广东首个使用盲文试卷的高考生,并考上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圆了大学梦。

在“看不见”的大学里,她将寸寸光阴,浓缩进一次次超越: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斩获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英语口语赛项二等奖、代表广州拿下省残运会双人自行车项目两块银牌,还考上了本科大学。

“我看不见光,却一直在追光。”十年后,晓婷通过专升本考试,正式成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大学生;她还通过刻苦训练成为广州市残疾人自行车队运动员,开启新的生活。

破茧成蝶,不负青春。她的传奇故事,感染着越来越多人。

世纪工程建设者王晓东:十年成就“主角光环”

“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就像是看了一部电影,没想到后面我自己成为了主演。”从青涩学生到年富力强,曾任港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经理部总工办主管、现任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项目总工程师王晓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十年前,还在上学的王晓东,出于对工程建设的兴趣,在网上看了一部介绍港珠澳大桥的纪录片。那是他第一次知道港珠澳大桥,“当时觉得是特别宏大的工程,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参与建设。”王晓东回忆。

王晓东出生山西晋中,他是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重本生。2014年,他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从老家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广东,成为中交四航局的一名工程技术员。经过短暂的培训后,他来到了港珠澳大桥的工地现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海,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港珠澳大桥。”

从那时起,王晓东的工作重心就没离开过这座桥。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结构复杂、构件类型多、运营环境各异。没有先例,一切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攻克岛隧工程建设中的种种难题,王晓东与同事们扎根在牛头岛一线,在修建过程中将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从少年到“而立”,港珠澳大桥也见证了王晓东人生身份的转换。在港珠澳大桥实习时,他认识了性格开朗的江苏女孩董洪静,后来成为了他的太太。如今太太已经怀孕,俩人正满怀憧憬地等待新生命的到来。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如巨龙般横卧在伶仃洋之中。回忆起上学时看纪录片的情景,王晓东感慨万千,“那时候很崇拜电视里的人,后面竟然都成为了我的同事。”

十年间,无数像王晓东一样的建设者在中国广袤土地上奉献青春,见证国家快速向基建强国迈进的同时,也完成自我实现,“港珠澳大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座桥。我们许多人的梦想也都在这里成真了。”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完成后,王晓东和一批建设者们又迅速投入到深中通道岛隧项目的建设中去,这一次,他们底气更足了。

【出品人】张俊华 谭仕龙

【策划】王海军 曹斯

【统筹】曾强 张由琼 陈捷生

【主创】张梓望 王良珏

【编导】许舒智

【摄影】徐昊 金镝

【剪辑/后期】许舒智

【文字】张迪 吴少敏

【原创音乐】《可爱的你》 词/曲:曹斯

【设计】谭唯 吴颖岚

【通讯员】梁锡山 于瑞莹 杨昆 潘肇祺 陈晓 王小英 王超

【鸣谢】中交四航局  广东省残疾人文化体育与康复辅具中心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 广东省残疾人自行车队  广东白云学院  珠海市红旗医院

(原标题《假如可以和十年前的自己打一通电话,你想说些什么?》)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张玉洁(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