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鲲鹏”全国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组委会组织了4场以科幻主题的直播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征稿阶段的最后动员。据悉,第二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征稿已于10月8日结束,接下来组委会将邀请专家学者进入评审阶段。
知名科幻作家星河、马传思、刘洋,儿童文学作家袁博,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会长刘清扬,南方科技大学学生路凯,南京市十三中星航科幻社社长崔子珩,以及首届“鲲鹏”奖大奖得主王艺博、莫怀依、李楚涵、吕珈瑶、缪林翔参加了本次直播活动,活动分别由深圳市学生文联秘书长谢晨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李默耘主持。
受访单位供图。
科幻中的爱与科技
有一部分人觉得,有些普通观众,看不懂科幻片,比如《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他们觉得这部作品科学理论不够硬核,穿越机制还有硬伤,嘲讽那些感动到哭的观众只能看懂那句“我爱你三千遍”。以复杂的宏大叙事、抽象的技术概念和史诗级世界观设定著称的《沙丘》上映后,很多人反映他们只喜欢里面的科技打斗大场面,他们又觉得普罗大众看不懂了,因为电影里没有明显的“爱”了,有技术门槛了。我们会发现一个很诡异的局面:“爱”,居然开始成为鉴别一部科幻作品的“技术”门槛。
“科幻作品中的情感肯定是最基本的,这是我们的共识。但是,感情强弱到什么程度,每个作家和读者的认知各有不同。有时,我们调侃一部自己不大认可的科幻作品时,会把这种情感强调得过于放大,比如有人为了爱,会去救一个城市,救一个文明,救一个星球,看起来好像比较可笑;有时候,在那些科幻电影里,人们确实是这么做的,这种情况我们不是很认可。正常的情感在科幻作品中还是应该存在的,即使你是为了宣扬所谓‘科学就是美的’。可能更多的观众还是希望看到更多的人性,喜欢里面有一些情感的交融,我们还是回归到文学是写人来讲,大众可能更希望靠情感来推动情节,而不是简单靠科学逻辑来推动情节,这种情况下我还是主张更大众一点。”知名科幻作家,同时也担任过首届“鲲鹏”奖终评委会委员的星河说道。
关于如何处理科幻文学中的爱与科技的关系问题,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会长刘清扬认为:“我自己会把科学技术称为科幻故事发生的一个大的环境和背景。我认为很多时候情感需要在这个背景里产生,恰恰是这样的背景能够产生现实生活中不能产生的情感。这样,我们可以探索很多人类自身的可能性。这非常有意思,也是科幻文学非常吸引人的一点。”
“我觉得对科幻作品来讲,科技的理论、情感应该像莫比乌斯环一样,哪边都可以是开头,哪边都可以是结尾,只要达到更高的水平线,都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但是,考虑到现实因素,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像科学家一样具备那么高的科学素养,因此,感情是最容易把一部科幻作品拉到优秀作品及格线的部分,同时也是非常方便解释一切不合理行为的答案。想不通的事情,不想解释的事情全都归在爱和精神上,就非常方便。”凭借作品《夏娃失格》获得首届“鲲鹏”奖二等奖的莫怀依发表了她的看法。
从赛格朋克谈起
“赛博朋克”是近年来社交媒体上的热词,并衍生出很多概念,如赛朋电影、赛朋游戏、赛朋滤镜……虽然大家叫得挺响的,但真要问一句赛博朋克是什么,恐怕很少有人能答上来。确实,“赛博朋克”总给人一种大而无物、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听到这四个字,我们的脑海里可能会自动亮起霓虹灯,耳边回荡起电子音乐声,眼前闪现鳞次栉比的摩天轮,充满未来科技感的义肢以及昏暗雨夜中的贫民窟。
在科幻作家刘洋看来,赛博朋克最核心的是冲突感。赛博朋克里最大的特点是,各种各样的在感官上很冲突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柔软的人体和冰冷的机器在物理上的结合。高科技和低生活也是很典型的冲突设计。“我觉得赛博朋克是一种冲突的美学,各种具有冲突性的元素结合在一起,这种冲突能给人带来很特殊的美学感受。”
“我觉得赛博朋克是一种侵略性美学,它描绘的是技术对人类社会智慧的侵略。它在作品中反复构建这种侵略性和侵略的感觉,比如说霓虹灯或者光污染,它就是在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上充满大胆夸张的超未来的表现,特意表现科技本身的美术感,让科技的美学贴近观众的眼睛。人文性方面,人类最初也是一种被模糊的状态,比如说义肢在强调人体,人类本身和技术之间的模糊化,这一边缘逐渐模糊,甚至我们常说的灵魂它也是模糊的。”曾获得“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的路凯同学说道。
“赛博朋克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读者可以从里面接受到一些刺激。至于说刺激是什么,我认为可能是读者对虚拟世界对现实映射的夸大的赞同,或者体会到自己即便弱小也要反叛的浪漫。它让读者接触到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风格,就像路凯说的是一种‘审丑’。这种‘审丑’会给习惯生活在其他类型文学的审美环境下的读者以极大的震撼。当然了,说赛博朋克完全是反叛,我个人也不太赞同。”首届“鲲鹏”奖得主李楚涵分享道。
刘洋认为,当下流行的赛博朋克作品中的一系列美学冲突,包括霓虹灯、高楼大厦、电子产品的光污染等,已经变成赛博朋克的一部分。不过,他觉得赛博朋克不一定完全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赛博朋克作品,它可以是更中国化的,比如说现在比较流行的丝绸朋克或者陶瓷朋克等,这种对科技的解构,也可以跟中国的元素结合起来,未来应该能形成更具有新意的美学特色。
青少年科幻写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和成长故事
科幻文学原本是寻求界定人类和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文学门类,从这个角度而言,科幻具有超越性,超越一时一地的限制。今天,我们可以拥有更多讲科幻的中国性想象,科幻文学一方面是世界性文学,另一方面,科幻文学也具有民族性。换一个思路,我们就会发现,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当我们将科幻充分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时,我们会发现中国科幻为整个世界科幻的发展提供非常有益的资源。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想象,到未来某个时期,也许就是几十年之后,带有充足中国性想象的科幻文学让整个世界的科幻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那我们如何在科幻文学中融入中国性想象呢?“根据我这些年对科幻文学的阅读,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时间维度来分析:人类的整个时间不外乎是历史、现实和未来。一方面,科幻之于中国性的想象表现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回溯,如果这方面做得好,将会涌现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钱莉芳的《天意》;另一方面,科幻之于中国性的想象离不开对中国现实的想象,中国这几十年取得快速发展,这个时代是值得书写的,能让我们用来进行科幻文学创作的资源非常多,比如韩松的《医院三部曲》;最后,科幻文学对未来的关注是科幻文学的特征,如何在科幻文学对未来的关注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吴岩的《中国轨道号》给了大家很大的启发。这部作品的写法是用架空历史的方式去写,在这个基础上从中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为起点,以这个为土壤去展开对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展望。它就是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科幻文学对未来的关注方面,它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知名科幻作家马传思分享道。
获得首届“鲲鹏”奖的吕珈瑶同学,同时也是17位大奖获得者中的唯一小学生,分享了她爱上科幻文学和走上创作道路的原因,并对她的作品《人类文明的黄昏》从设定背景、科学元素点、新的身体结构、人物设定等方面做了简要介绍。“现在是人工智能比较火爆的时代,大家都在讨论人工智能和人的关系。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人类。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人类是否需要把自己地球文明的火炬传递给AI文明,让地球文明更加灿烂辉煌?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跟读者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南京市十三中星航科幻社社长崔子珩给大家介绍了他们学校科幻社团的一些做法,也给大家分享了他的一些科幻阅读和写作建议:“我觉得如果喜欢科幻的话,可以和朋友或者同学组建阅读小组,大家有时间聚一聚,一起探讨一些科幻小说或者电影。在写作方面,可以以日常生活为起点,展开各种各样的联想。联想不一定非得是科幻的或者魔幻的,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想像力的延伸。”
科幻如何走向文学经典
写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有意无意地都会有这样的潜意识,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作品,能够向经典作品靠拢,能够在将来不断延伸的时间里使自己的作品始终呈现出它的功底。但要成为经典作品,无论成为经典文学作品,还是经典科幻作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作者来说,写作的时候要树立自己的特色,首先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写作空间,这对年轻作者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事情。
儿童文学作家、青年学者袁博谈道:“我想跟各位青少年作者分享的是,我觉得在当下的科幻小说创作中,就我们当下时代的人文关怀而言,很多作品还是比较缺失。科幻小说现在已经成为通俗文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类型文学的一种文学类型。科幻小说的技法并不太难学习,比如制造精彩故事的起承转合、设置矛盾冲突的线索,我相信许多年轻的写作者经过一定的积累都可以掌握。但是,对当下时代的人文关怀其实不太容易模仿和学习,对时代的人文关怀本身就不是可以学习得来的,而是要通过个人的体验得来。现在,就国内比较看好的几位科幻作家的作品而言,无一例外是因为它们对当下时代的人文关怀,比如刘慈欣、韩松、陈楸帆的作品。它们对当下的中国现实有一种人文关怀,我们能够因理解而共情,从而认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科幻小说如果想超越类型小说的窠臼,从而成为文学经典,突破口在这里。”
凭借作品《石碑》获得首届“鲲鹏”奖一等奖的王艺博同学跟大家分享了他的作品,也分享了他热爱科幻的原因:“科幻文学确实给我带来很大的鼓舞。我一直认为科幻文学是对未来的反思和思考,思考过程本身给我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让自己怎样得更好,再在这种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我觉得这样就足够了。”
凭借作品《勿朽》获得首届“鲲鹏”奖三等奖的缪林翔同学分享道:“除了人物、情节和环境,充沛的想像力、合理的世界观、自洽的逻辑、自然科学的基础,以及震撼人心的惊奇感,深厚的人文情怀,深刻的主旨发掘也是科幻小说中值得推敲的要素。我比较支持科幻写作技巧的创新,比如微细节描写和相对应的宏细节描写,我在《勿朽》中也用到了这两种技法,虽然不那么完美,但也是下了一定功夫。我解决科幻推演的方式主要是画思维导图,就像刘宇昆老师说的一样,符号的推演,情节的发展历程。我比较赞同一种说法,科幻是一种关于对于平庸生活的反抗,在三点一线的生活中,我很幸运成为了科幻迷,当世界陷入黑夜时总要有人来仰望星空。”
本次活动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深圳市委员会、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主办,活动由深圳市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原标题《科幻中的爱与科技 第二届“鲲鹏”奖进入评审阶段》)
见习编辑 吴剑雯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