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客家文化,东莞作家赴梅州进行采风交流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莫寒 文/图
2022-10-03 16:37
摘要

9月27日至29日,东莞、梅州两地作家、文艺家在梅州市进行为期三天的“东莞文艺家梅州专题学习暨采风交流活动”。

9月27日至29日,东莞、梅州两地作家、文艺家在梅州市进行为期三天的“东莞文艺家梅州专题学习暨采风交流活动”,这是一次文学上的寻根觅流之旅,艺术上的交流互鉴之旅,事业上的携手共建之旅。

联合采风期间,东莞市作家协会与梅州市作家协会举行了结对共建签约仪式,采风团还先后考察了中国客家博物馆、黄遵宪故居、林风眠故居和纪念馆、东山书院、筀竹村、桥溪古韵、松口古镇等人文景区;参观了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了解国家级非遗客家山歌、汉剧、汉乐历史;到叶剑英纪念园瞻仰了叶剑英元帅雕像,并举行敬献花篮仪式。

本次联合采风活动,通过“互通交流文学动态、互相组织创作采风、互派师资培训交流、互访举行创作笔会、互动结对展示成果”等具体措施,深化东莞、梅州两地文学交流、人文交往及友好合作,优化、整合和共享双方城市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力促合作共进,推动两地共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圈,助推东莞、梅州文化强市建设。

莞梅携手联盟,提升两地文艺合作效应

9月28日下午,东莞、梅州作家协会举行结对共建签约仪式。梅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陈锐锋,党组成员、副主席吴朝晖,党组成员、秘书长谢映,东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林玉秀,以及东莞、梅州市作协负责人、作家和文艺家代表参加了活动。

东莞市文联创作部主任,市作协党支部书记、主席胡磊,梅州市客家文学院院长、市作协主席陈柳金分别代表东莞和梅州市作协介绍了两市文学工作和创作情况。两市作协在现场参会人员的见证下签订了结对共建框架协议,并互赠了文学刊物,意味着东莞、梅州市作协结成友好关系,形成文学联盟。

东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林玉秀在两地文艺家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东莞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多元文化融合地。加强东莞、梅州两地交流学习,了解客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对于拓宽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深挖题材资源,提高东莞、梅州作家的文学创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林玉秀在讲话中强调东莞、梅州作协结对共建和加强两市交流学习的重要意义。她期望通过此次合作,共同构筑起东莞、梅州两地作家、艺术家交流的桥梁,将两地更多优秀文艺成果以互动交流形式进行展示,使文艺品牌擦得更亮、影响更大、辐射更广,使两地在与文化艺术的交融中发展得更快、更美、更精、更好。

探寻客家文化,开启精神回乡寻根之旅

在为期三天的联合创作采风活动期间,梅州市文联还组织举办专场文艺演出,节目精彩纷呈,现场气氛活跃,两地文艺家共同欣赏了一场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艺术盛宴。

客家文化是东莞、梅州两地文化交流融合的一条重要纽带,也是采风团寻访的重要主题。东莞赴梅州采风交流的文艺家中有多位客家人及梅州籍人士,他们对客家文化有较深入的认知,通过此次采风,对客家文化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作为客家人,对客家文化是有所了解的。而通过这次采风,通过现场体验客都梅州的山水人文,让我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史诗,作为写诗的人,我想我更应该从诗的角度去解读客家文化的灵魂,用诗的语言去弘扬客家精神。”东莞作家、客家人胡见宇说,“未来,在我的创作中,将会更加注重客家民俗、民风、民情以及客家人客居他乡奋斗不止为主题内容的相关创作,做一个客家文化的领悟者、宣传者、实践者。”

梅州籍青年诗人朝歌表示,这次活动既是一次主动外出学习的机会,又是一次回乡寻根之旅。“在中国客家博物馆,我一路追寻客家先祖的迁徙足迹,从筚路蓝缕的历史中逐渐走到光明的今天;在黄遵宪故居,我重新感受到了‘开眼看世界近代第一人’的辽阔目光;在梅州市山歌剧团和广东汉剧院,我看到了梅州文艺人才的精湛本领和对艺术的无比热爱;在林风眠故居和纪念馆,我体悟到梅州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培育出一代宗师的必然。我愿做一个莞梅文化互动交流的小旗手,贡献余生所爱。”

梅州籍青年作家陈广城坦言,“于我而言,梅州是生我养我之家乡故土,梅城更是我大学时负笈求学的城市,是我文学梦想启航之城。时隔多年,重返梅城,我真切感觉是回到了自己的文学根据地,回到了故乡的精神家园。在三天的交流采风中,重访人境庐,又吹梅江风,听客家山歌,访民间艺人,与旧日师友久别重逢,交流文学,分享心得……忆昔抚今,别样情怀,一种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之感油然而生。”

“不同地域成长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艺生态,东莞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上面临的不是怎么写的问题,而是在题材上写什么的问题。”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在交流会上说,每个作家的写作都有一个隐形的根据地和故乡,正如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乡村,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刘震云的延津世界,毕飞宇的苏北水乡等,这些都化作中国当代文学版图里的动人风景。岭南文艺家、湾区作家的写作也应该凸显地域性写作,其写作的背后也应该有个隐形的根据地和故乡,譬如客家、广府和潮汕等。

东莞、梅州两地作家和艺术家代表在采风过程中交流探讨两地文学和文艺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提出了两地深化合作的具体措施和意见建议。

深挖精神内涵,著写厚重历史人文作品

在梅州的所见所闻及采风交流活动,让东莞作家受益良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作协秘书长、诗人莫寒说:“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文化是润滑剂,更是灵魂支撑。很荣幸能与梅州的文艺家一起聆听客家山歌,探寻客家文化的源流与发展脉络。用文学的方式挖掘客家文化的内涵,是作家对客家文化的另一种解读与认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协副主席莫华杰说,他对梅州的最初认知,来自叶剑英元帅的革命精神和林风眠画作那种对中西艺术调和的主张。“当我真正踏上这片热土,才发现自己对梅州的认知确实远远不够。在客家博物馆、汉剧传承馆、黄遵宪故居、乡村书店、民间山歌基地,以及松口古镇骑楼街里面下南洋的传说,无数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都向我这个陌生人展露出其历史人文面目,让我意识到这将是一次精神的回归之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协副主席王卫东(南梅先生)说,他正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沸腾的东江》三部曲,主人公“东征”、“北伐”等场景描写都涉及梅州。这次采风让他第一次踏上梅州的土地,感受到了梅州深厚的历史人文、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创作时代背景,对他的创作大有益处。“我回到东莞后一定要结合梅州的素材,努力写出好的作品,毕竟作家是以作品说话的。”

赴梅州的东莞作家们表示,他们将用文学和艺术的方式,深入广阔的大地和历史深处,不能局限于“一己悲欢、杯水风波”,去创作出书写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通过文艺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凝聚中国力量。

(原标题《东莞文艺家赴梅州探触客家山水人文》)

编辑 特区报-李斌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特区报-连博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莫寒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