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观社 | 代际和解需要同理心
然玉
2022-09-13 08:04

社会转型期,家庭关系、代际关系,每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新媒体的“聚光灯”下,代际差异和冲突也被无限放大。

比数字鸿沟更难跨越的,是代沟与次元壁。现实中,代际沟通不畅时有发生,甚至常以代际冲突的结局收场。年长的父母与新世代的子女之间,似乎动辄陷入无法彼此理解、无法相互妥协的境地。双方内心的距离,比相隔两地的空间距离,拉得更远。

不少年轻人感叹,几乎每一个重大议题,都和父母们意见相左,包括且不限于升学、择业、婚恋、育儿种种。这绝非巧合,而有着一系列必然化的归因。这届年轻人与他们的父母之间,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文化认同、价值信仰,都迥然不同。从本质上说,这是时代巨变的投射,而个体则是时间轴纵向“差异性”的具象化载体。

这一代人与上一代人,本就不一样。而数字时代,各种技术工具、社群媒介,则深度放大了这种异质性。互联网生态内,群体之间的摩擦、对峙,本身是常态。同类人彼此吸引,在不断地内收、抱团中,悄然自我强化,于是乎也就有了所谓“同温层共振”现象。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圈子,彼此分享各类真真假假的养生文,总是在惊诧莫名、总是忧心忡忡;年轻人则有年轻人的群组,他们乐此不疲地给自己贴上各种时髦的“标签”、分享最新的流行语,喧嚣而寂寥……

数字时代,算法至上的大背景下,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投喂,让我们变得“更自己”,同时则慢慢丢失了同理心,失去了将心比心的能力。父辈与儿女之间,境况大不同,悲喜不相通,疏离似乎成为宿命。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须知,代际沟通,说到底仍是家庭内部事务。且不管外部环境、整体趋势如何,我们终究应该穷极努力、尽心而为,陪父母再多聊一会,再多一分的耐心,再多些日常的高频互动,那么至少于我们自身而言,代际的和解与和睦,便是可及的。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原标题《察言观社 | 代际和解需要同理心》)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桂桐 连博

(作者:然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