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临近,又见集资送礼的“马屁”家长群。
广西柳州,某学校一个家长群被爆出要求家长凑钱给老师购买某名贵化妆品礼盒。一名家长表示不参加,然后被家委会认为是不团结,“如果不随大流,请自己退群吧”。
只因不愿凑钱,这家长就“享受”了此般待遇。家委会真是好大的官威!这种做派着实让人反感。
汹汹舆情之下,官方的回应来了。9月6日,柳州教育局向“全市家长朋友们”发布了《关于打造清廉清爽家校关系的公开信》,呼吁家长积极参与家长委员会廉洁建设,主动抵制请客送礼歪风邪气,义正词严拒绝“变相行贿”违规行为,让家长委员会真正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协同育人的纽带、廉洁自律的航标。
公开信还称,广大家长如果遇到假借各种名义向教师赠送礼金礼品等行为,可向市教育局举报反映。
此次事件中,家委会的做法确实出格。家委会缘何如此“理直气壮”?其背后是否有相关教师的默许与纵容?
1
众所周知,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强调教师不得违规收受礼品礼金。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发布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其中第一条即明确,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
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明确要求教师坚守廉洁自律,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不得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如果不对家长向老师送礼的行为进行控制,那么,教师节就很容易成为一些家长给老师输送利益的“送礼节”,让一些老师在对待学生上会“厚此薄彼”,从而损害教育公平。我们要体会规定背后的深意。
发生在广西柳州的“家长拒绝送礼被逼退群”事件,有一处细节耐人寻味。这位被要求退群的家长对记者说,女儿所在的班级在去年教师节的时候,“300多元的水杯买了好几个”。我们假设这位家长所说为真,那就表明,其女儿所在班级的教师之前已经收过家长的礼品,而这明显是违反了教育部的规定。
因此有网友揣测,相关教师是在纵容家委会集资送礼的行为。
此事还远没有到画句号的时候。柳州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及时出手,调查这位家长之言是否属实,查一查相关教师在既往的教学工作中,有无违法职业操守和相关规定收受家长礼品等行为,不能仅仅止于给“全市家长朋友们”发公开信。
2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在表达感谢的时候,人们习惯送点礼物。
但如果送礼成了被变相胁迫或是无奈之举,那这送礼和人情就变味了。《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宋江被关到江州大牢,押牢节级戴宗来向这位“黑矮杀才”要常例钱。宋江反过来给他上了一课,“人情人情,在人情愿。你如何逼人取财?好小哉相!”
回到教师这一职业而言,禁收学生和家长礼品是铁规。一些家委会逼人凑钱给教师送礼,让其他家长“被自愿”,不仅是道德绑架,更是败坏社会风气。其实,不少家长苦“集资送礼”的做法久矣,但怕不参加会影响自己的孩子,只得选择默默地随大流。
在家委会群的特殊氛围之下,敢于拒绝,难能可贵。柳州这位敢于说“不”的家长是“孤勇者”,我们应该为其点赞!
一般而言,教师对家委会成员相对熟悉。他们强制家长们凑钱给老师送礼,“逼人取财”,其实是在拿其他家长的钱,行自己送礼之实,着实是在慷他人之慨,非常“鸡贼”,也可以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遗憾的是,现实中,极少数教师在默许甚至纵容家委会的这种做法。
这样的家委会和教师,配得上宋江口中“好小哉相”的评价。
在教师节,学生和家长当然可以向老师表达节日祝福,但方式有多种。此番柳州教育局也做了建议,“提倡以‘一条祝福短信、一声亲切问候、一次家校互动’表达对教师的崇敬感激之情。”
集资向教师送礼,免不了行贿的嫌疑,也会陷教师于不义。这种歪风邪气当刹!
3
在这一事件中,家委会的作为明显超出了其权限,也背离了设立家委会的初衷。
根据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成立家委会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配合,让家长对学校工作有所了解、理解和监督,增加“家校”之间的沟通,共同帮助孩子成长。由此观之,家委会有着明确的权利和边界,它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桥梁。学校和家长,在教育互动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才能发挥出“1+1>2”的作用。
但在现实中,一些家委会却变味了。柳州这一家委会逼迫拒绝送礼的家长退群,其实是变味的家委会的表现形式之一。
不少家长喜欢将一些不良社会习气带进家委会,“老师讲话,带头鼓掌;组织大家,颂歌高唱。”在班级群里,老师布置个作业,也要阿谀奉承一番。这种低级吹捧其实相当无趣,很多家长对此也是非常反感。
一些家委会虽然名为家委会,却并没有搞清本身的职责,沦为学校的附庸,成为为学校、班级办事的办事机构了。这样的例子着实不少,比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四小学五年级某班家委会组织收款重新装修教室,让每个家长交300块钱;再如,政策严禁教师在假期组织学生补课,但去年暑假浙江金华查处的两起教师补课事件,就是由家委会组织收费,补课场地也是以家委会名义到外区租用,等等。
这些年,家委会的各种“荒腔走板”,一次次提醒人们,做好对家委会的引导和规范相当有必要。
而家委会也要找准、理顺自己的位置,明白自身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给老师拍马屁送礼,不是为了出钱打杂,而是为了让家长团结协作,平等地与学校对话,积极参与教育管理,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于此而言,家委会要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依然任重道远。
(原标题《家委会,莫变味 | 特评》)
见习编辑 韩湘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