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6月末,深圳的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业务规模达318.6亿美元,已累计为深圳试点企业增加财务收入、节约税务成本约4000万元人民币。这组资料是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行长邢毓静8月26日在《中国金融》上发表署名文章时透露的。
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政策,助力市场主体实现了“两增两减一打通”(增加业务规模、增加财务收入、减少人工、减少税费、打通意愿购汇路径)。据悉,2022年7月,第二批试点在首批试点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允许主办企业依据真实贸易背景,直接与境外成员企业的交易对手方开展资金收付业务,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探索新途径。
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跨境资金池管理政策不断演进,分别经历了局部开展外币资金集中运营,本、外币资金池政策分别推进,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持续优化这三个发展阶段。
在这些发展过程中,深圳中支广泛调研企业需求支持“走出去”企业全球化经营,深入参与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顶层方案设计。2020年10月,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纳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2021年3月,深圳获批首批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业务。
深圳重点聚焦了辖内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大型实体製造业跨国公司,行业涵盖新能源汽车、智慧製造、通讯设备。助力企业有效降低资金调配成本,实现集团内资金调拨无需通过委託贷款框架,显着提升企业境内资金运用效能,畅通国内“大循环”。从实施效果来看,试点已累计为深圳试点企业增加财务收入、节约税务成本约4000万元人民币。
跨境资金调拨速度从天缩短至分钟
为切实满足企业对于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的多元化需求,深圳中支通过“面对面”座谈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导,宣讲“本币优先”理念,推动资金池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大幅提升,企业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有效降低。以深圳某试点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在深圳中支的引导和推动下,目前已实现95%以上跨境交易使用人民币结算,年度结算量约400亿元人民币。
基于试点政策,深圳中支还深化落实跨境投融资改革创新。一是落地意愿购汇业务。2021年6月,深圳试点企业开展了首笔意愿购汇业务,金额为5亿港元,为企业节约成本达308.4万元人民币。二是扩大企业跨境双向融资空间。截至目前,深圳试点企业已累计开展跨境双向融资140亿美元。三是持续优化账户架构,取消委託贷款框架,大幅简化业务流程和手续,企业资金汇划路径有效缩短三分之一,提交材料由“一大摞”简化为几张纸,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银行审核业务时间也大大缩短,跨境资金调拨速度从以往的按天计算缩短至以分钟计,最快仅需5分钟即可到账。
邢毓静透露,未来,深圳中支将继续坚持服务金融双向开放,对标国际通行标准,兼顾国内实践,继续探索推进跨国公司全球资金管理改革创新,并探索建立低门槛、高水准的“普惠型“”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扩大便利化政策覆盖面,为推动深圳高品质发展和“双区”建设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原标题《邢毓静:深圳便利跨境收付 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规模超300亿美元》)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范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