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 奏响深圳四十年
晶报 记者 张羽淳 统筹 马骥远 李岷 制图 张咏喻
2022-08-25 11:05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大提琴手吴昊对1988年深圳的回忆,就像是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是啊,刚刚大学毕业的她,来到朝气蓬勃的经济特区,加入刚刚成立6年的深圳交响乐团。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一切都那样阳光。

是的,深圳的天总是很蓝,但日子却不会过得太慢。当我们在2022年夏天见到吴昊的时候,她已经退休一年了。而彼时仅仅6岁的深圳交响乐团,现在也将迎来自己的“四十华诞”。

40年峥嵘岁月,4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起伏跌宕。锲而不舍40载,带动了无数人爱上音乐。遥想1982年,深交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建立,在深圳这座高速发展城市的引领下,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懈追求,成为现今国内一流的职业交响乐团之一,深交的历史也是深圳经济特区40年奋斗的缩影,是岭南的音乐奇迹,也是中国的音乐奇迹。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深圳,还是一个边陲小镇,遍地都是成片的农田与低矮的房屋。随着改革开放的一声令下,一批怀揣理想与抱负的年轻音乐人,犹如冉冉升起的朝阳,从四面八方汇入鹏城。其中,十几名大学生形成了一支专业的音乐队伍,这就是深圳交响乐团的雏形。

上世纪80年代,为打造城市特色的文化名片,深圳开始建设八大文化设施,其中,大剧院位列前茅,为交响乐团的诞生提供了沃壤。作为文化建设的一环,1982年,深圳交响乐团应运而生,位于罗湖区黄贝路,深圳市政府专门拨款资助并建立基地。

1985年国庆,深交举办了首场交响音乐会,好评如潮。“深圳有了自己的交响乐团”,这份共识逐渐深入人心。

关于早期的深交,网上很难搜到关于它的故事,采访中,很期待有人能带我们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几经寻找,联系到了吴昊老师。她是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员,1988年入职深交,去年刚刚退休。见到吴昊的时候,她刚刚从景德镇旅游回来。音乐有一种不老的力量,吴昊看上去很有气质,言语中更是透露出一种知性的光芒。退体后的吴昊依旧忙碌,一边配合大提琴协会下基层演出,一边教学。吴昊很喜欢教小朋友拉大提琴,在塑造学生的同时,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在吴昊眼中,老师的角色比做一个职业演奏者的价值更大一些、受益者更多一些。

回忆1988年刚来深圳那年,吴昊的眼中尽是对往昔的珍视与怀念,“当时的深圳环境很好,天非常蓝,不像现在这么热,每天都有一场雨,很凉快,作为一个刚分到乐团的大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生活,很不错了。”

吴昊是幸运的。她一来到乐团,就赶上了深交的首次赴香港演出。自1987年起,乐团每年进行巡回演出,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及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当时很少有内地的乐团能去香港。吴昊既感受到作为深交人的荣光,又深感责任重大。1988年的整个夏天都在进行排练,当时的乐团没有排练厅,只有一个饭堂,大家就在饭堂里演奏。放到当下,在食堂排练是无法想象的事,但那时候,这样的环境对吴昊而言并不显得艰苦,即便食堂没有空调只有风扇,也不觉得热。因为演出的机会实在是来之不易,唯有全身心地投入,争取排练到最好,演奏出最好的水平。

吴昊回忆,那次香港演出反响特别好,听演出的除了本地人也有很多外国人。之后乐团屡屡去香港,比如新华社的周年庆演出,每年的国庆或者是香港的节日,演出非常多。慢慢的,随着乐团名声和演出质量的提高,也开始参与香港文化中心或主流艺术节的演出。“深交逐渐在香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粉丝。”

作为文化建设的一环,1982年,深圳交响乐团应运而生。

1985年,深圳交响乐团成员合影。

8月26日,深圳交响乐团2022-2023音乐季将在深圳音乐厅举行开幕演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人的精神生活还不够丰富,乐团鲜有艺术生产,经济带来的压力让团员们一筹莫展。虽然当年的工资相比全国同行业来说要高,但是放在深圳整个文化体系来比较,工资待遇很低。为了生活,团员们只能集体去炒更(赚外快)。

吴昊说,当年全团开着大巴,浩浩荡荡去深圳最豪华的丽晶俱乐部伴奏,管乐中最赚钱的是萨克斯,然后是电声,可以参与整场。相比之下,吴昊所在的弦乐部就辛苦多了,因为只有开场半个小时上场,然后得等到12点后,最后一个环节再拉半个小时,中间闲置的3个小时,弦乐部的团员们只能跑到周边的饭店,坐着聊天消磨时间。有时候遇到下雨,大家踩着单车到了演出地点,衣服全是湿的,湿的也得上台演奏。如今说起这些,吴昊感慨:“当时我们真的是在艰苦条件下创业,这就是当年的音乐家。”

怎么办?唯有改革。

1998年,深交迎来重大改革,首次实行艺术总监制,也就是总监和团长双轨制,在这个形势下,乐团聘请了张国勇为音乐总监,深交之后持续了24年的音乐季也是诞生于此时。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同于现在的音乐季能保持一周一场,1998年的时候是两周或者三周演一次,这都让团员们应接不暇。因为那时候的团员不像现在的年轻团员,在大学期间就接触了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这样高难度的作品,他们彼时已是人近中年,既要完成白天的工作,又要兼顾家庭,练习分谱往往只能在深夜进行。

吴昊回忆:“当时在家练着练着,就被邻居按门铃投诉,说我们扰民。我们生气地说,好,那你把我们调走吧。邻居也没办法,然后我们就继续练,练到晚上11点是常有的事,没办法这就是工作。”工作的辛苦偶尔也会给吴昊的情绪带来波动,当看到身边一些人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多少是会羡慕的。“当然别人也非常羡慕我们,天天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人总是渴望不曾得到的东西。”

在深圳市文化局下属的艺术团体中,深交走在改革的最前列。继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实行“双轨”管理体制之后,1999年,深圳交响乐团在时任团长陈川松和乐团首任音乐总监张国勇的努力下,开始推行音乐季制度,“职业化”成为乐团的主要工作。得益于数次对改革的探索,它最终在转型的阵痛中涅槃重生。

2006年,深交组织创作了我国首部佛教交响乐《神州和乐》;2007年1月,乐团应邀展演巴黎荣军院圣路易大教堂,开创了亚洲职业乐团在这一圣地演出的先例:2008年,柏林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克里斯蒂安爱华德作为音乐总监,加盟深交;2013年9月,乐团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邀请演出大型儒家文化交响曲《人文颂》,引起轰动;2016、2018年乐团两次受邀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中国新年音乐会,赢得满堂喝彩;2020年,新冠疫情也未能阻挡其前行,当年2月中旬,乐团在音频 APP 喜马拉雅展开的“空中音乐会”项目,已有超百万人次收听。

在这场漫长的梦想旅途中,无数艺术家放手一搏,选择站在一条全新的起跑线上,多年来风雨兼程不问前路,将毕生精力都倾注于此。幸运的是,这支只比特区“小”两岁的交响乐团不负众望,它骨子里刻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质,发出了深圳的最强音,成为众人眼里的“深之骄子”。

2000年初,深交为了向首都人民展现专业实力,承接了一项没有任何乐团会接的工作——给钢琴比赛伴奏。这项任务如今在吴昊看来,是违背专业的。“钢琴比赛40个作品,我们全部都要练会,每个作品我们就像复读机一样,一遍一遍地拉,一遍可以,当第三遍的时候我就受不了了,音乐再美,也受不了了。”比赛持续了几天,赛场不像音乐厅能给演奏者休息的时间,这需要团员们精神高度集中,如此高强度又机械化的拉琴,让当时的吴昊痛恨不已,她甚至累到梦游。“其间我产生了很多负面的情绪,甚至有那种瞬间‘不爱音乐了’的感觉,你们如今看到的辉煌,是当年我们用泪与累换来的。”

2006年,深交组织创作了我国首部佛教交响乐《神州和乐》。

▲1997年在柏林爱乐大厅。

▲1997年斯美塔纳音乐厅。

一路走来,乐团由小到大,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曾经走马灯般地换团长、很多制度不够完善,其间也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所幸乐团每前行一步,都是在深圳这座先锋城市的引领之下,都在追随城市发展的雄健步伐,不敢怠慢,从未掉队。

经过40年不懈探索和追求,在深交前九任团长以及现任团长聂冰先生的努力下,深交已经跻身国内一流乐团之列。

2016年,国家一级演奏员、小提琴家聂冰担任深圳交响乐团团长,他的专家治团思维,仁德加科学管理模式,尽显人文情怀,赢得乐团上下拥戴。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聂冰是历任团长中唯一拉小提琴出身的,正因为他是职业演奏家,所以更能理解每个人的想法。在吴昊眼中,聂冰在业务上能够有一个很坚定的把控,所以就不会造成人员上的纷争。团队的凝聚力有了,工作起来,劲儿就会往一处使,把艺术生产能力加强以后,深交在行业的地位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聂冰上任后还把优秀人才第一时间吸引到深圳来。2016年8月起,著名青年指挥家林大叶担任音乐总监,他将德奥古典情怀深植乐团,并不断砌筑高度。

现任团长助理石大川2006年加入深交,他是团里的低音提琴演奏员,直到现在依旧会参与深交的演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我们来到石大川的办公室,本以为他会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男人,却不想是个意气风发的80后。他刚来深交的时候,乐团已经步入了正轨,近几年石大川也见证了深交的发展变化。他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这代人,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日子已经好多了。”

在石大川的记忆中,从2006年到2020年,深圳交响乐团一路马不停蹄地行进在世界巡演的路上,没有一年中断。这一切都是为了增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讲述深圳故事,也让其他的城市更加了解深圳,更加了解中国。巡演所到之处,均被热情包围。

为了让高雅音乐走向大众,深交每年都举办百场公益演出,目的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古典乐。石大川就跟随乐团去过学校、医院、机关,甚至还去过工厂的会议室、篮球场甚至是工地演出。很多工人都是第一次听交响乐,古典激昂的乐曲刷新了他们的认知。石大川说:“表演选的都是很通俗的曲目,工人们听过就更容易喜欢,演出结束之后我听到有人说原来交响乐也能这么好听。我想这就是我们奋斗的意义。”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一场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彼时的深交刚刚结束加拿大巡演,当团友们踏着春节前夜的钟声归来时,却和全市人民一道经受了疫情最为严峻的考验。石大川形容:“病毒追着我们回来的。”疫情改变了生活,深圳音乐厅按下了暂停键,深交的排练厅也关上了大门,演奏员们纷纷居家隔离。然而,音乐是挡不住的情感河流,深圳交响乐团冲破羁绊,通过互联网平台、以云播出的方式,又一次奏响了英雄的交响曲。

石大川回忆,2020年3月疫情依然严峻的时候,演奏员们就做好了充分的防护来乐团录音录像,深交可以称得上是全国最早在线上进行演出的乐团。其间,还创作了很多与抗疫有关的新作品。疫情期间没有办法让乐队聚齐演出,那就用最少的乐手,用录音技术,通过叠加与合成,完成录制。在喜马拉雅平台播出第一场音乐会,就有超过百万的点击量。此后,一场比一场精彩,一场比一场更加受到欢迎。

疫情期间,吴昊很多在国内国外的同行基本都呆在家里,没有工作。但是深交的工作反而非常忙碌,排练、录音、线上演出等等,深交没有放过假,也没有断过一个人的工资。“当你在顺境中,你会觉得别人比我强,现在你会想,还有很多人不如我。深交能做到在逆境中生存,和深圳是密不可分的,这说明有一个好的政府在支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不负沧桑岁月,不负时代重托。在前行的路上,深交步履不停。在乐团成立40周年之际,深交连同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深交四十年——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还通过16万字采访了24位亲历者、36幅珍贵的历史资料、横跨四十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团史专著《40交响华章——深圳交响乐团建团四十周年口述史》,以及以“用老照片讲故事”的方式,制作了999套限量版40周年纪念画册。除此之外,在深圳市振兴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的牵线下,深交还会和QQ音乐达成双方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乐迷朋友们可以在QQ音乐“深圳交响乐团专区”中欣赏到深交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以及历年来深交的原创作品。

8月26日,深圳交响乐团2022-2023音乐季将在深圳音乐厅举行开幕演出,同时这场演出也是深圳交响乐团建团40周年专场音乐会。届时,深圳交响乐团将奏响他们的保留曲目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

演出前夕,我们来到了深圳交响乐团排练厅。音乐总监林大叶穿着蓝色polo衫坐在中央挥舞着指挥棒,引导乐手们沉浸在演奏之中。排练间隙,林大叶说,这是深交的保留曲目,大家对这部作品已经很熟悉了,但还是要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尽可能打磨到最好的状态。这么重要的演出,压力大吗?林大叶笑了。“与其说是压力,更多的是动力。这些年深交进步很明显,我们希望能借此盛会向业界专家进行汇报展示,深交距离成为亚洲最优秀乐团之一的目标,更近一步。”

说罢,乐声又在排练厅里响起。“四十不惑”的深圳交响乐团,仍然在艺术道路上不懈求索,正如在《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中,音乐家马勒寄托的对生命的轮回、大地和宇宙的无限思考。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珂

(作者:记者 张羽淳 统筹 马骥远 李岷 制图 张咏喻)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