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周年,今天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青春深圳微信公众号
2022-08-22 19:32
摘要

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2022年8月22日

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8周年纪念日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永远留在国人的记忆中


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他恢复高考


他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1979年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

他对中国未来的这一构想

影响了无数普通中国人的命运


而今

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的春天的故事正在接续上演


身处盛世

我们也更加缅怀

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小平,您好

1904年8月22日,一个名叫邓先圣的男婴出生于四川广安协兴乡牌坊村,学名邓希贤,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他改名为邓小平。这个小个子四川人,经历过人生三次大起大落,一生都在改革和探索,很多年以后,终于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推动了整个国家回升的航向。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体代表,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前排右一)参加会见。

1959年4月,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匈牙利共青团代表团。

在普通中国人的领袖记忆中,邓小平颇为独特。他留在大众影像中的形象大部分都是平静自若又自带微笑,平易可亲,让人想靠近。

1984年的国庆阅兵式上,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举着“小平您好”四个大字的横幅穿过天安门广场。那场阅兵游行由此成为一场盛大狂欢。

1984年10月1日,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群众游行的北京大学学生,突然举起“小平您好”的横幅,通过天安门广场。 那是遥远的38年前,人们居然在如此重要的场合直呼他为小平,仿佛在跟一个和蔼敬重的长辈开玩笑打招呼。

小平您好,这四个字是那个时代的隐喻,又是邓小平与中国人民内在关系的最好阐释。那就是,他让中国回到了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上,也让他与人民重新回归了日常、平常。

1982年,深圳蛇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在今天看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口号,当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一直到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视察南方看见这标语后说:“很好,很好”,争议才得以平息。有人说,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正是从这句口号开始的。

他在生前用二十年设计了现代中国的基本框架和未来蓝图,在他走后,这个设计又让中国人民受用了二十多年。正是在这四十多年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底气说,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共同富裕。

1984年1月,邓小平在深圳蛇口工业区视察。

无论怎样,中国已经走出了1840年以来的前所未有的大困局。一个现代的中国,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之奋斗希望求得的中国。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南方谈话

“东方风来满眼春”

邓小平,如果他还没有逝世,他也许都无法想象自己跟一个城市,跟一个奇迹会联系得这么紧。他的一生实际只去过深圳两次,一共只有八天而已。

1992年1月19日上午,邓小平抵达深圳。

如果说邓小平逝世时,深圳还只是春芽初发,在他去世后20多年里,深圳已经长成了参天巨树。

2021年,深圳GDP已超过三万亿人民币。1984年,深圳的GDP还不到香港的一个零头。

1990年,邓小平会见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深圳人的信仰。小平去世后,它并不是没有经历过低潮、停滞、彷徨。但在每个重要节点,深圳人都会去追溯他们的本源。他们通过大规模的官方民间讨论,不断领悟邓小平的遗产,不断推动深圳继续改革而不是保守,继续开放而不是封闭。

邓小平守护的何止是深圳。在邓小平去世后,中国继续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改革开放。中国内地大量城市调研团到广东实地考察,回去后因地制宜,获得了快速发展。可以说,深圳的发展不过是广东、是整个中国发展的缩影。

1984年2月1日,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题词落款日期为离开深圳的1月26日)怀念邓小平绕不过深圳,绕不过广东,绕不过那次南方视察,那个著名的南方谈话。

在邓小平的一生中,他有过无数丰功伟绩,但或许南方谈话的重要程度仍然要排在前面。

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通称“南方谈话”。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南巡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似乎又一次到了十字路口。接近90岁的邓小平不动声色,他带着全家坐上南下专列,对外称这只是一次私人旅游。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邓小平举重若轻,谈笑风生间就让历史的车轮再次快速转动起来。他再度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深圳,他在植物园里一边种发财树一边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在中山登山,他刻意不从原路返回,声称:“我从来不走回头路”;在广州,在珠海,在上海,在他去到的任何地方,都一再强调,要改革,要更快一点。

邓小平在深圳国贸大厦。

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在深圳国贸大厦视察时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等到“东方风来满眼春”,又一次全国性思想解放大讨论开始,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已经在根本上鼎定了形势。

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一生中或许有过无数次讲话和谈判,经历无数次重大事件,但类似这样扭转乾坤的谈话,纵观中外历史,仍然难得一见。

主权问题

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一上来就要求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管辖不变,甚至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

邓小平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都是李鸿章!”

“我们等待了33年,再加上15年,就是48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15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经过中英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1984年9月17日,双方代表团全部谈判达成协议。

1997年7月1日零点之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在会场上空高高飘扬。李振盛/摄

如今,香港这座绝美的紫荆城,已回到祖国的怀抱二十五载!今天的香港,更加繁荣、昌盛。

2022年,香港回归25周年。坪石邨挂满国旗,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氛围。

经过25年时间,无论“一国两制”实践还是香港发展,都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

恢复高考

今年就要下决心!

1977年冬天,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向莘莘学子敞开大门,570万来自各方的考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而作出恢复高考决定的,就是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

文革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高科技人才严重不足。邓小平不无忧心地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此次会议实现了对1966年取消高考的否定之否定,变“十六字招生办法”为“文革”前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废止了11年的统一高考,就这样在全国人民的欢声雷动和奔走相告中恢复了它应有的地位。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无数曾在迷茫与困顿中苦苦求索的青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

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

正在地质队担任物探操作员的黄大年白天上班,晚上在营营蚊雷中、昏昏油灯下刻苦攻读……最终,成为27万“幸运儿”中的一员,通过高考叩开了大学的校门,后来成为战略科学家,人生命运就此改变。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新华社发

高考制度恢复这45年,是中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展的45年,也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45年。

45年来,以高考为入口的高等教育硕果累累。中组部在“中国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比2012年增加了1亿人。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正在加速集结。

2022年6月6日,宝安中学(集团)高中部高考考点,考生有序前来踩点。

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恢复高考

小平同志的每一步都对当今的中国

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个老人

中国的崛起之路会平添多少坎坷与困难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莲花山上的邓小平雕像依然矗立

这是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指引着所有深圳人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今天

再道一声

小平,您好!

“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综合整理自共青团中央、中国共青团网、广东共青团、中青在线、深圳政协文史馆


(原标题《118周年,今天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范锦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