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直播行业成风口 人才培育要跟上
读特评论员 庄媛
2020-07-22 00:09
收录于专题:特评

在被誉为“史上最难毕业季”的这个夏天,云南一所中职院校直播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却“一个人可以在好几个企业里挑工作”。直播行业的火爆导致用人需求突增,李佳琦、薇娅等直播达人成为年轻人新的职业榜样。然而事实证明,李佳琦不是培养出来的,院校、MCN机构也培养不出来李佳琦。相反,直播行业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薪,也并不如表面上那么风光。

新冠疫情的发生如同一针催化剂,将直播带货的优势进一步放大,一时间直播电商行业成为最火热的领域之一。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2中国直播电商行业主播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将达5.24亿人,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

直播行业火爆,直播在各行各业渗透率也随之提升,人才需求也跟着井喷。中国人民大学测算,仅淘宝直播一年就带动就业超过173万。名校在校生被企业盯上,培训10天就火速上岗;直播专业从2月至今每天都有企业打电话“要人”;学校招生规模扩大了3倍;浙江、广东、四川超过40所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输送主播;MCN机构负责人到院校里提前挖人培养……从媒体报道中看,直播行业人才相当紧俏。

与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人才培养的脚步则尚在起步探索阶段。直播行业看似门槛低、薪资高,人才需求呈现出更普惠、更灵活等新特征,但要做到专业和拔尖仍然很难。尽管想当带货主播的年轻人都想“成为李佳琦”,但现实非常骨感,李佳琦、薇娅等网红主播都属于直播行业人才金字塔的顶端,而大多数主播生存状态艰难。数据显示,中国直播电商行业带货主播的二八效应明显,头部主播占比仅为2.16%,肩部主播占比5.93%,而腰部和尾部主播分别为53.53%和38.8%。

此外,人才系统性培养任重而道远。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李佳琦不是院校、机构培养出来的。直播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没有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往往需要根据实践情况和行业动向进行调整。无论是高校还是相关机构,在人才的培训培养及认定上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权威参照系。

优质的人才储备,是数字经济新业态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前提。今年是直播电商发展突飞猛进的一年,先后有11地相继出台直播电商扶持政策。而不久前,人社部联合多部门发布直播销售员等9个新职业,电商主播、带货网红成为新的就业风口。这标志着直播行业迎来标准化发展,“新职业”的认定也有利于保障从业者的权益,为以后提高准入机制打好了基础,对于培养规范化专业化人才乃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大有裨益。

要想在直播红海中突围,年轻人应该有更清晰的目标和定位,并付出努力,不要抱着一夜爆红的幻想。更重要的是,直播行业背后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健全起来。其一,高等院校应更注重基础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直播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决定消费者去留的除了主播的“吸粉”和“带货”能力,还依赖于整个团队的统筹、拍摄、运营、营销等综合实力,在商品供应链管理、价格谈判和质量把控等方面都不能缺位,这就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各环节人才素质都得到提高,才能使得行业有稳定、长期的发展。其二,针对直播行业的新兴性,行业内部可以“强强联合”,例如加强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院系与地方电商产业园对接,开展校地“双向”人才培养合作,聚焦新电商的产业链条发展打造更具针对性、更高效率的培训体系。其三,直播行业要加强监管,在火爆流量的刺激下难免出现一些乱象,而人才培养和行业规范又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需要监管发力、溯本清源,给予行业稳步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想要打造“直播经济”的地方而言,更要在人才的综合引入、培养和扶持上提供更多资源。只有高校、从业者、监管部门与市场一起发力,直播行业才能走得更快更稳更远。

编辑 周宏博

(作者:读特评论员 庄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