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4日,中山全面打响“工改”攻坚战。半年时间里,在1800平方公里的中山大地上,一幅波澜壮阔的“破旧立新”图景渐次铺开。截至6月30日,全市开展拆除整理地块211个,共拆除整理低效用地面积达8935亩,拆除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完成年度拆除任务比例近70%。中山“工改”,已然起势。
回首半年来走过的路,每一步都充满艰辛,每一步都充满荣耀。在破解土地瓶颈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里,全市各部门、各镇街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日夜兼程、风雨无阻。作为指挥调度中枢,市“工改”指挥部统筹抓总、建章立制,多次到周边城市学习,广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结合中山实际和基层所需,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接地气、利发展的政策;统筹多个部门集中办公、并联审批,成立8个跟踪服务组挂点对接镇街“工改”项目,“一竿子插到底”服务镇街;组织一大批机关干部奔赴一线,与镇街干部一起奋战,锻造了一支强有力的“工改”铁军。
“工改”主战场上,各镇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成沙场赛马、相互竞跑的生动局面。沙溪镇用脚步丈量工作,用严格执法打消“观望骑墙”,用优质项目重塑村民信心,营造全社会参与“工改”的共识,上半年完成拆除整理面积285.89亩,提前半年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小榄镇以收储出让、村企合作、集体自改等不同路径激活村(社区)集体改造动力,推动16 个“工改”项目顺利落地,并在“工改住”反哺“工改工”、集体土地转国有、用“三旧”政策完善集体用地手续等方面为全市探路;古镇镇坚持锻造铁军敢打胜仗,“工改”招商同频共振,亲商为民互利共赢,打响有组织、有技术、有成效之战,上半年拆除整理低效工业园457亩,完成年度任务91%,年产值约15亿元的海洲村嘉隆置业科技园已投资建设开发……
一些从未涉足过的工作稳步有序推开了,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问题成功解决了,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逐步落地见效了。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中山“工改”走出了如此坚实、矫健的步履?
这股力量,来自于破解城市发展困局的千钧重任。多年来,中山经济发展面临持续下行压力,特别是工业投资存在着很大的历史欠账,工业增长乏力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部分镇街土地开发强度临近警戒线,个别镇街甚至面临“手无寸土”的境地。昨天的投资就是今天的发展,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发展,如果任由土地碎片化、低端产业无序发展,抑或继续以房地产卖地换取一时“舒适”,中山终将在“中等收入陷阱”上泥足深陷,难以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这股力量,来自于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需求。中山曾是联合国人居奖获得者,城市建设水平领先于国内许多城市。但近十几年,很多市民、游客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城市建设一成不变,甚至有每况愈下之虞。遍布全市的20多万亩低效工业园,不仅挤占了产业发展空间,而且严重制约城市形态升级和乡村振兴,对生态环境、安全生产造成极大影响。比如困扰中山多年的水污染治理,只有抓住低效工业园这个最大污染源,从根源上兼治“水土不服”,才能实现脱胎换骨、秀水长清。
这股力量,来自于抢抓历史机遇的使命担当。当前,广东省部署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赋予中山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路的重要使命。迎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重大历史机遇,中山正以“六个一体化”为抓手,主动对接深圳等东岸城市。但如果缺少产业空间这个前提条件,深中通道就将成为“过道”,中山与深圳一体化、同城化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谈。只有在“工改”上突破突围,中山才能打开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天地,搭乘时代的浩荡东风,再现这座城市的辉煌与荣光。
因为心中有信念,我们有了追光逐梦、不舍昼夜的动力,有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半年的实践证明,中山“工改”这条路是必须走、走得通的,只要用心、用情、用力、用智,遇到任何困难矛盾不回避、不妥协,我们有能力变“不可思议”为“理所当然”。半年的实践同样证明,“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只要把正在干的事变成群众积极参与支持的事、把干成的事变成群众称赞叫好的事,就能争取到一张张满含民意重量的“赞成票”,形成党委政府、干部、群众、企业家同心同欲、同频共振的良性互动局面。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在“工改”这条大道上,前行是最正确的选择,脚步是最雄壮的赞歌。诚如市委书记郭文海所言,“斗志在,成功一定在。”我们坚信,向前一步天地宽,中山“工改”之路定会行稳致远!
(原标题《中山工改“起势录”: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