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在哈尔滨揭牌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周静 见习记者梁金池
2022-07-27 17:27
摘要

7月27日,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牵头建设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在哈尔滨揭牌成立,将推动提升我国粮食科技创新和盐碱地生态修复能力,为我国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开辟新路径。

在更多盐碱地种上水稻并实现高产高效是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之一。7月27日,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牵头建设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在哈尔滨揭牌成立,将推动提升我国粮食科技创新和盐碱地生态修复能力,为我国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开辟新路径。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是袁隆平院士生前专门向国家有关部门提议,为国家耐盐水稻事业发展壮大亲自推动的重量级国家创新平台。该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11家单位协同共建,在全国典型盐碱地生态区设立华南、华东、西北、东北4个区域中心。预计到2030年培育出适合不同盐碱地生态区种植的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水稻新品种10-15个,具有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亿亩的产能,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

东北中心作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立足黑龙江,联动三省一区,重点开展寒地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技术攻关。“东北地区分布着5000万亩寒地盐碱地,黑龙江占1500万亩。这些盐碱地如果种上水稻,只要达到亩产300公斤基础线,就可年产稻谷45亿公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东北中心主任来永才表示。

目前,东北中心通过前瞻性战略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建立了“首席科学家+试验站站长”联动配合的高效运行机制,打造了集育种、栽培、植保、信息于一体的科研创新团队,构建了资源搜集利用、技术配套集成、新品种培育的创新发展模式;审定推广了18个耐盐碱水稻品种,创新集成了盐碱地水稻提质增效、轻简节本直播、芦苇专项治理、稻田泥浆化治理等技术模式,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其中,“绥粳18”“龙稻124”“齐粳10”分别在PH8.8-9.5的盐碱地上创造了455-495公斤的高产纪录,取得了“从盐碱地上产粮”系列核心技术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在致辞中表示,东北中心正式挂牌,标志着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按下了“快进键”,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希望东北中心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瞄准耐盐碱水稻产业的重大战略需求,攻克耐盐碱水稻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集成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培育耐盐碱水稻行业领军企业,强化中心在耐盐碱水稻产业中的领先优势。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实地考察了东北中心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及齐齐哈尔市等地的耐盐碱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召开了第一届寒地盐碱地稻作技术发展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水稻专家及行业精英、企业代表论“稻”冰城,就盐碱地稻作核心技术发展的新科技、新业态、新动能进行研讨、交流,共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

(原标题《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在哈揭牌》)

实习编辑 温泓烨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张雪松 桂桐

(作者:周静 见习记者梁金池)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