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中,尤其是地铁站里,经常会瞥见广告牌上“香港制造”、“百分百·香港造”等诸如此类的字样,许多广告商将“香港制造”作为招牌、卖点,以此吸引消费者。
那么,“香港制造”特别在哪里呢?相比“海外制造”、“内地制造”,其优势为何?经历了去年的社会动荡和今年疫情侵袭的双重打击的负面影响,新时代形势下“香港制造”是否依然可以逆境自强,绝处逢生?“香港制造”的未来在何处?
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不妨从香港制造业故事的最开始说起。
▲“工”不可没 ── 香港工业传奇展览现于香港历史博物馆举行,透过展示约1,200组经典的香港工业制品,回顾香港辉煌的工业历史。展期至8月24日。 参观人士可以了解到香港工业如何于二十世纪初萌芽,轻工业兴起;二战后香港由转口港蜕变成为出口导向的工业经济体,出口量名列世界前茅;“香港制造”的产品于七十年代备受国际认可;其后制造业北移内地,但香港作为决策、设计和推广的基地,地位依然未变,现正探索高新技术和创意产业的新路向。(香港政府新闻处图片)
香港制造 曾经辉煌
香港脱贫是靠手工业起家,像塑胶家品、热水壶等等,比如首富李嘉诚就是靠制造塑料花起家的。工业产值一度佔据香港GDP的近三成。香港的制造业于上世纪50年代崭露头角,以纺织业为龙头企业,60至70年代迅速发展,此时香港的轻工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特别是纺织业和成衣。
观塘是香港的第一个工业区,走进观塘工业区,你会发觉每条道路的名字都是如此气势如虹:伟业街、鸿图道、开源道、敬业街……这些名字寄託了当年香港企业家对香港工业发展的殷切期望。当时不少上海来港的纺织企业家,成立庞大的纱厂如“南洋纱厂”、“怡生纱厂”……到七十年代中,香港已经发展成亚洲最现代化的纺织基地,成为香港的经济命脉。当时全港纺织机达29577台,大型纺织厂聘用上千工人。香港一跃成为世界主要布料、成衣及配料生产基地。香港实业家的创业精神就像织布机,一针一线到千针万线最后编织成精致的布匹。
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经济发展进入光辉岁月,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四小龙包括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香港的玩具、成衣纺织、电子钟表的出口总量在当时占世界前列,是全球出口最大的基地。而制造业的兴旺亦带动了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航运、金融、地产、贸易等等的急速发展。
此时,随着经营成本、资金、工资的不断上升,香港的工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适逢内地推行改革开放,恰好迎合香港寻找低成本地区的生产需求,因此制造业大量北移到经营成本更低的珠三角一带,在这种空前的制造业迁移过程中,“前村后店”的合作模式得以不断地加强完善和改进,逐渐确立了香港的工业指挥中心地位。“香港制造”由本地生产转变成“延外发展”的经营模式,成为“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的“品质保证”。
反观近五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含港资成分在营制造业企业数目,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2018年共有21345家,累计注册资本达人民币3,177亿,从业人员数约271万,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港资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贡献不容漠视。
当然,每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都走过了漫漫的工业化之路,其过程往往是由作为经济增长支柱的制造业(第二产业)带动金融、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并且将制造业结构深化、升级、转型成高新科技和高增值产业。
今天香港的经济得以如此繁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本土工业的推动。当时老一辈香港人逆流而上,怀揣着开天辟地的拓荒精神,他们同舟共济、自强不息、默默耕耘,从普通的小山寨工厂(家庭模式运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今天香港的经济高位,造就了举世瞩目的东方之珠。
这样一来,对于上述“香港制造的优势何在”的问题不难得出结论:首先,香港本地制作长期注重对商誉的保护,包括对于货品素质的保证、对合作伙伴的承诺。尊重客户,诚信先行,保护客户知识产权的强烈意识都是港商的特征。香港制造业历史悠久,工艺先进,更强调高品质,高水准,因此能够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其次,针对港人爱乡土心理,支持本土制造业产业的发展,企业呼吁支持本地制作,优先选择“香港制造”的本土产品。
再者,港资制造企业拥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充实产品质量,能够吸引全球各地对品质有要求的买家,在此种良性循环之下,香港的制造业品牌成了质量的保证,进一步巩固港商优质服务的地位。
换个角度来讲,港资制造业企业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敏锐的商业触觉,能够紧贴国际市场的脉搏,时刻跟进形势,不断发掘新的商机。凭借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积累下来的经营制造经验,港资制造业形成了其独特完备而又高效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丰富的国际市场经验,不论商业管理或是技术标准统统是国际化水准,这也是为什么港商在世界贸易中扮演者如此重要的角色。
当今世界,金融海啸的爆发使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引起关注。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捲全球,全球产业格局正处于新一轮的调整期,世界各地工业回归,工业的价值和地位获得重新肯定。适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去年初出台,将为香港制造业带来黄金机遇、新的时代契机,驱使工业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发展出路,港府可在全面掌握港资工业的现况下,尽快制订全面且具前瞻性的工业政策,并与内地有关部门协调合作,推动制造业业界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在转型升级方面,最多企业采取“推动产品档次向高端发展、开发新产品”(60.4%),其次是“增强产品设计工作”(55.3%),“提高机器或系统效能”(52.5%), “部分或全部生产自动化”(48.8%)。展望未来的3至5年,有意额外投入资金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创意升值的企业,预算金额以“港元100万至500万以下”占最多(21.3%),这反映出大部分企业已准备好积极迎接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应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转型的需要。
重振香港制造 创意创新创造
当前经济结构是,香港服务业占比逼近99%,几乎没有工业。然而衣食住行人人必需,制造业与你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西方工业国家重工业走向衰落,经济结构发生转变,便开始有意识发展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且成效颇高。创意产业的范畴包括音乐、美术、建筑、视觉艺术、文化产业等等。近年来,创意产业更加注重与文化、科技、制造业的互相渗透、融合。例如时装、纺织、陶瓷,玩具手办等。这些制造业的产品从设计的外观,功能等方面加入创意产业的元素,因为创意产业更具增值力度,具有创新性、科技型和独特性的特点,是知识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能够满足文艺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各个年龄群体的欢迎,为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转型创造了更为有力的条件。
近年来香港政府对于创意产业非常重视,出台的相关奖励、鼓励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本土不同设计领域的发展。香港本土有许多朝气蓬勃的优秀设计师群体,他们富有创意又充满创造力。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好好地善用他们的才华,悉心栽培人才,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空间来发展香港创意产业。
下面以香港的PMQ元创方为例,说明如何将制造业结合创意产业来加强竞争力。
在PMQ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聚集了众多收集梦想、人性与美感的艺术家,他们通过自己观察生活独特的视角,带给大众脑洞大开的惊喜之余,更让人回味无穷的是一份份珍贵的感动。
一个个手工精心制作的亚克力小配饰FABcessories,精致可爱到让人移不开眼睛,同时唤起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那片净土——保护、善待小动物,尊重大自然的每一个生命。保护自然的主题的创意融入饰品手作后,立刻让平平无奇的配饰增添了一份耐人寻味的意义。
LOOM LOOP 碌禄,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24节气,在服装设计上,设计师融合了大量的中国元素:龙图桉、手工盘扣、陶瓷印花、中国故事等等,以此来表达出心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本民族的热爱。这说明要想在国际市场立足,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创新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还有“香港设计教父”陈幼坚( Alan Chan ),他极为擅长探索东方文化底蕴,将其以现代化抽象手法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品当中。“在我看来,没得东西不在乎于价值,而是它本身蕴藏的文化及表现出的美感”。
陈幼坚最有名的作品——大家熟悉的可口可乐的中文标识。方寸之间,功力尽显。
陈幼坚以黑白两色,叫人联想到中国传统的阴和阳;再将传统时钟刻度换上了中国数字,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黑色的分针巧妙地重叠在数字刻度之上就为一个完整的中国字。指针造型的概念取材自书法的“永字八法”,时钟边缘带有中国传统书法的拓印,灵巧地活用了富于现代感的“中国风”,难怪此作品在各地获奖无数。“时钟虽是西方科技的产物,也可以加入中国色彩,让人产生另类的感受。”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受到一众文艺青年追捧的打卡地——南丰纱厂,50年代它曾为20多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现在经过三年的翻新工程,纱厂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摇身一变成为一处昔日纺织业回忆与现在现代艺术制作创意主体相交织的文创中心。走进南丰纱厂,近距离接触制造业黄金年代的“古物”,彷彿进入一个有关纺织业历史的时光隧道,而许多有趣的手工制品店像可自行设计的机械腕表店抑或设计感十足的家具店等等又为复古味十足的纱厂增添了一丝俏皮的现代气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唤醒每个香港人心中那份独特的情怀。
诸如此类的创意文化产业完美融入制造业的例子,在香港已经数不胜数。像2019年7月正式建成的西九文化区,以及目前正在蓬勃建设中的东九文化区,都是推动香港文化产业再创高峰的重镇。五年后,东九文化中心和西九文化区的各种设施、制品将成为两个重要的文化地标,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活动。
香港在发展创意产业上对比其他城市非常有优势,这里有东西方交汇的国际化大舞台。这些优势自然也可以推广到第二产业制造业上,再加上紧邻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市场,如果实现转型,形成一个实质的多元化经济结构,香港的经济困局将会慢慢缓解,香港制造便可制造出精彩的未来。
众所周知,香港有名列世界前茅的大学、高素质的人才、良好友善的市场环境,科研创新项目能产生经济价值。因此,香港未来应转型发展以科技、艺术、文创为主的高端制造产业。而要释放制造产业的供给能力,导入国际需求,需要政府大力进行制度创新,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工业政策,推广现代化工业的新模式和新变化,最终实现制造业业界、香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一直坚信,作为年轻奔腾的后浪,只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发挥老一辈的狮子山精神,那么 “Made in Hong Kong” 明天一定会更加精彩。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