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坪山法院深化诉讼前端改革,重心前移源头防治,探索创新诉讼前端“四深”工作法,提供线上线下多途径、少跑腿、低成本、高效率的纠纷解决之道。今年1-6月,坪山法院诉前化解纠纷2614件,调解成功率达41.64%,有力地努力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
“深入”谋篇布局,打磨一盘棋共建共治“桥头堡”。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诉源治理格局,以“抓前端、治未病”的思路推动形成党委领导、多方参与、多元化解的诉源治理工作“大格局”。与区人力资源局在全市率先试点劳动争议调裁审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3个衔接机制”实现调裁审无缝衔接,推动全区形成“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结”的劳动争议梯次过滤和分层解决体系,实现纠纷共治。今年1-6月,坪山法院通过该机制对212件劳动争议纠纷进行司法确认。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坪山监管局联合构建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双方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中的主体职能优势,推进诉讼与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对接,共建便捷高效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与辖区六个街道签署合作创建“无讼社区”框架协议,助力辖区实现司法引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司法职能与社会责任共承担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力争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深谋”数字赋能,打通一站式诉讼服务“快车道”。建设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坚持在“快”字上下功夫,让群众最多跑一次。打通业务衔接,实行立案登记、信息查询、受理保全等诉讼事项“一窗通办”。今年上半年探索建立诉前调解阶段委托鉴定机制,共有4件案件的司法鉴定前移至诉前调解阶段,有效促进纠纷高效化解。打通地域连接,为群众提供跨域立案、网上立案等不见面司法服务。打通时间对接,开通“一线三平台”,为群众提供错峰服务、延时服务、节假日预约服务等。打通流程链接,打造智慧化诉讼服务平台,实行案件“掌中立”、文书“一键达”、办案“无纸化”,实现案件办理全流程“提速”。今年1-6月,坪山法院无纸化立案7086件,办理保全实施案件497件,办理司法委托鉴定150件,办理司法救助案件4件,12368热线平台接听来电650通。
“深挖”矛盾根源,打出一体化联动解纷“组合拳”。整合解纷力量,推动形成“点线面”一体化解纷、同步发力工作机制。以诉调对接中心为基点,构建调解法官+法官助理+人民调解员的诉前调解团队。目前,纳入名册的特邀调解组织有19个,调解员共117名。今年1-6月,导入融平台已结案件6277件,成功调解2614件。画好连接线,着力构建“互联网+调解”模式,依托移动微法院开展线上调解、线上司法确认,开展在线诉调对接,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化解矛盾纠纷。今年1-6月,坪山法院共开展音视频在线调解3302件。拓宽服务面,依托诉前联调,与项目指挥部、街道、社区密切配合,建立矛盾纠纷快速解决机制,通过诉前调解协助化解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等矛盾纠纷。
“深耕”群众心田,打造一公里司法延伸“服务圈”。着力搭建一公里司法服务圈,将法律服务延伸到“基层末梢”,为群众提供就近、就地司法服务,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推行法官联系社区工作制度,实行“一社区一联系法官”工作模式,让群众真正享受到零距离、低成本、便捷式、高效率的司法服务。在区综治中心、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辖区6个街道建立诉讼服务站,实行“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给予群众在家门口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体验。线上线下“零距离”普法,主动走访社区街道“上门问需”,建立“点单式+沉浸式”诉讼服务新模式,实行“社区点单、法官接单、群众沉浸式体验”,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问题,让司法温度直抵人心。
(来源:晶报APP)
编辑 李依林 审核 汪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