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7月,牛憨笨院士离开了我们。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中,牛憨笨这个名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不仅仅因为他是深圳引进的第一位院士。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牛憨笨的到来,显示了深圳从“三来一补”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坚强决心,更显示了深圳对高层次人才已经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牛憨笨为何来到深圳?他又为深圳带来了什么?
▲牛憨笨(右一)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2016年7月4日,中国杰出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原所长、光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牛憨笨在深圳逝世,享年76岁。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引进的第一位院士,牛憨笨为推动特区高水平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深圳科技创新发展速度作出了重大贡献。追忆牛憨笨与深圳的故事,驱使他在年近花甲时下定决心南下深圳“重新开始”的,是他献身科研的毕生追求,也是因为深圳在人才政策、服务、资金等方面形成的巨大“磁场效应”。
栽下“梧桐”引来“凤凰”
1940年,牛憨笨出生在山西省壶关县。20岁那年,他摘得山西省长治市高考状元,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开始为他一生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6年后,牛憨笨从清华毕业,来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设计并负责研制成功了9种变像管和7种变像管相机,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禁运,并使中国超快诊断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为国防建设及核聚变新能源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已经59岁“高龄”的牛憨笨因为科研环境受限,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惊讶的决定——接下深圳抛来的橄榄枝,率领一支13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南下探寻科研与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他也就此成为了深圳引进的首位院士。
为何是深圳?在2001年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刊载的《牛憨笨:我为什么选择深大》一文中,牛憨笨曾提及:“我为什么离开西安,选择深大?这首先在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当然,我在西安,年收入十几万元,家庭经济非常宽裕,个人不足为虑。但是,我考虑的科研与产业相结合所需要的巨额经济来源,在西安无法满足。而深圳有这个条件。”
当时的深圳,虽然历史短、高校少、科研水平不足、学术氛围稀薄……但是不缺诚意和魄力,深圳市政府当年就投资1亿元,为牛憨笨建立实验室。
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屈军乐,是牛憨笨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为牛憨笨科研团队中的一员。1999年9月,他也跟随着牛憨笨来到深圳。他还记得,当时深圳投资约4000万元建起了光电子学研究所的大楼,又花了6000万元为团队购买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的条件在国内算得上是一流。除了硬件设施到位,深圳的软环境也让他们感到兴奋,“深圳的创新意识很强,大家干事的劲头特别足。”屈军乐说,深圳和深圳大学对团队的人才引进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的团队很快就从10多人发展到了近70人。
▲牛憨笨(中)和获得第三届“牛憨笨奖学金”的学生合照留念。(受访者供图)
甘做“拓荒牛”建立光学人才培养链
来到深圳的牛憨笨进行了“科研创业”,他始终积极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带领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开展了多项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为改善高速摄影变像管性能、研究瞬态电子衍射、瞬态显微技术和超短电子脉冲产生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开辟了高时空分辨生物医学成像新领域,在荧光纳米成像方面的研究瞄准了国际空白。
同时,牛憨笨更是以拓荒牛的精神,帮助深大组建了光电子学研究所和光电工程学院,建立了光学工程博士点、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3个硕士点,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光学工程更被评为广东省攀峰学科。
从在深大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到毕业留校工作,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武红磊最难忘的风景就是牛憨笨办公室的灯光。“每天早上7点半到晚上10点,那里一直都是亮着的。”武红磊称,牛憨笨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精神,鼓舞和感染着学生和同事们。如果学生有什么学业上的问题,到了晚上只要灯亮着,就可以敲门进去。作为导师,牛憨笨对每个学生都全力以赴悉心指导,从1999年进入深大以来,牛憨笨总共培养近70名硕士博士。
让武红磊印象深刻的,还有在学院里人人熟悉的“牛憨笨奖学金”。2005年开始,牛憨笨就用自己的工资收入设立了“牛憨笨奖学金”,专门奖励从事光电子学和光子学研究的深大优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奖学金每年暑假前颁发,直接由牛憨笨账户转给获奖者,以此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勇攀高峰。武红磊至今仍珍藏着自己获得第三届“牛憨笨奖学金”时,与牛憨笨一起留念的合影。
如今,牛憨笨的办公室已经被改建成了牛憨笨院士展馆,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堂。牛憨笨虽然离开了大家,但是他点亮的那盏灯,将永远照亮学子们科研道路前进的方向。
牛憨笨(右二)指导科研人员工作(资料图片)
政策服务与时俱进 深圳打造人才高地
作为深圳特区建立的第一所高校,引进了深圳首位院士牛憨笨的深圳大学,一直以来求贤若渴。截至今年5月30日,深圳大学已有全职两院院士12人,外国院士11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43人次,广东省高层次人才68人次,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636人次,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914人次。
深圳大学爱才重才,只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提升引才聚才质量,打造人才高地的一个折射。没有一个城市像深圳这样,建立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主题公园,喊出“深爱人才,圳等你来”的热血口号;设立首个法定人才日,并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人才无障碍入户、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等内容,让人才“名利双收”。
近年来,深圳始终大力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圳的人才政策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002年实施的《关于引进国内人才来深工作的若干规定》,标志深圳的引才重点转向了高层次人才。2008年,深圳在全国较早实施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给予创新人才资金资助、研究进修等扶持,提供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配套服务。2011年,制定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计划,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2016年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大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奖励补贴力度……
筑巢引凤,深圳在搭建顶层人才政策的同时,也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全天候、“保姆式”服务。深圳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信息共享共通,向高层次人才发放“鹏城优才卡”,人才凭卡可直接办理多项便利服务;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集建设人才住房;在人才聚集区创办高质量的学校;在全国率先成立市人才研修院。深圳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和审批方式,将无人干预自动审批的落户“秒批”政策从大学毕业生拓展到在职人才引进、留学回国人员引进、博士后入户及其配偶子女随迁,全面实现4种人才“秒批”引进。
爱才、识才、用才、聚才,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截至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总数超过1.6万人,留学回国人数超过14万人,全职院士46人。短短40年时间里,深圳已经长成一片繁茂的“梧桐林”,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凤凰”栖息。
(晶报供稿)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