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民警作为最基层的警察,处理事务琐碎而繁杂。在千头万绪的基层警务工作中,深圳公安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挥群防群治的重要作用,形成警群结合、警民联防、“警力+民力”合力绘就社区和谐平安画卷的局面。本周《特区卫士》走近基层末梢,讲述深圳警民因地制宜共建和谐社区的故事。敬请关注。
刘涛和巡防队员在南头中学考点护航2022年高考
6月13日一早,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南头派出所南头城巡区警务室民警刘涛参加派出所的早班会后又赶回警务室忙碌起来。前两天,有警情和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反映,辖区一家工地存在纠纷。当天上午,刘涛把工地相关管理人员找来警务室了解情况。
南头古城是南头城巡区警务室辖区的红色旅游景点,小巷子经翻新改造后增添几分古色古香的韵味。警务室建筑外立面也采用古朴风格,和这里的建筑风格相融。相融的不仅有建筑风格,还有警网融合。工地发生纠纷一事,刘涛就是从社区工作站了解而来的。加上警情反馈,刘涛觉得有必要和工地的管理人员谈一谈,尽早将纠纷化解在社区,化解在苗头状态。
在南头古城,刘涛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将治保会、网格员、保安员整合到社区警务团队中,实现社区警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2021年,完成翻新改造后的南头古城每逢周末便迎来大量游客。为此,刘涛给南头古城物业管理处的保安员们配备十余台可视化终端机。这些可视化终端机连接事发现场、警务室和派出所,可实现快速指挥调度。此外,刘涛不定期组织保安员开展集中培训,设置防范处置各类事件的训练科目,有效提升古城社区的基础防范能力。
刘涛为保安员送教上门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这些挂在肩头的可视化终端机,以及对应急事件处置越来越专业的群防群治力量,帮了刘涛的大忙。南头古城房屋鳞次栉比,巷子狭窄,小汽车无法通行。又因古城内多为步行街,警用电单车、摩托车在客流较大的情况下也不便使用,刘涛和辅警、队员在古城里巡逻,大多时间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完成。
这时,群防群治力量就派上了大用场。
从警务室步行前往南头古城东门、南门约需10分钟的时间。按照应急事件“1、3、5”分钟的处置要求,从警务室正常步行前往是要超时的,但保安员肩头的可视化终端机可发挥作用,实现1分钟内到场。6月13日11时,刘涛的手机铃声响了好几次,都是南头古城的保安员给他打来的电话。当天上午,南头古城东门发生一起纠纷,保安员处理不了,于是呼叫警务室支援。
从警26年的刘涛大多时间奋战在社区工作一线,其间守卫南头古城七八年。“有矛盾,有纠纷就在南头城解决,做到矛盾不上交、不出门,营造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这些都离不开我们社区群众的力量和他们对警务工作的支持。”刘涛说。
(原标题《特区卫士丨刘涛:“一呼百应”同心守护古城平安》)
见习编辑 饶欢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范锦桦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