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或“20+8政策”)正式发布。《意见》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
“《意见》的出台和落实,预计将进一步巩固深圳‘创新之城’的地位,对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樊建平近日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20+8政策”体现了深圳现有的产业基础及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也反映出深圳近年来前瞻布局科学研究机构、教育机构等方面的进展,如前几年开始布局的合成生物等产业已具备较好基础,未来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意见》提出了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和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其中,半导体、智能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海洋等产业集群,合成生物、脑科学、深海等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都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密切相关。
在樊建平看来,《意见》提出“以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为核心”,在“20+8”产业的方向上有所侧重,明确提出开展EDA工具软件、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攻关等,体现了深圳的使命和担当。
他还注意到,《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推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紧密结合”。他认为,高度市场化是深圳崛起的关键因素,智能手机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发挥的力量更大,随着国内城市营商环境差距缩小,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尤为重要。
“在合成生物、脑科学等前沿领域,深圳不仅敢为人先,将其作为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而且真正有气魄去干事创业,这体现出深圳的思想超前。”樊建平说,《意见》不仅体现了深圳发展“20 +8”产业的决心,而且向全球有志于在相关产业发展的年轻人发出了清晰的信号,有助于吸引年轻人聚集深圳创新、创业、创富。
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基础设施效果图。
以合成生物学为例,我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虽然起步比国际上晚了十多年,但经过近十年来不同学科与领域的专家合作攻关以及国际合作,深圳已奠定了相当好的研究基础、产业基础。近年来,深圳先进院在合成生物等领域探索了“0—1—10”纵向融通重构和“10—∞”横向跨界整合的“蝴蝶模式”,建立了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实现了科学与产业一体设计、一体推进。
如今,深圳不仅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全球首个合成生物学院、合成生物学大设施、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合成生物产业园、合成生物产业基金等围绕合成生物产业化从“0到1”,“1到10”,“10到100”,“100到无穷大”的全链条成果转化创新模式,而且走出森瑞斯、柏垠生物等一批合成生物产业化成效颇丰的明星初创企业,有望走出“独角兽”企业。
“每个时代都会呼唤这个时代的英雄,新的产业还是要靠年轻的企业家担当。”樊建平说,正如当年大疆创新由一帮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在深圳创办,之后声名鹊起,“20+8”产业赛道一定会出现未来的大疆,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将在时代的感召下来到深圳这座不断迭代、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城市,以自身的勤奋和聪明才智创造更大的价值。
(原标题《20+8解读 | 樊建平:“20+8政策”将进一步巩固深圳“创新之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