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刘东撰写弁言、题解的梁启超作品《德育鉴》,以及在其基础上加以延伸、阐发的全新力作《德教释疑》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百年前,梁启超先生以切身社会实践,重回古代先儒修身治心根本,寻求救世之道;百年后,刘东教授以社会之关切,再续新时代青年人的德育修身之业,重拾中华文化之自信。
1903年,梁启超结束一段为期十个月的美洲之旅后,一摒此前政治上的主张,转而面向中国先贤大儒,从中汲取修身治心之道,以图通过道德重建,恢弘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本原之学,并担当救国救民之责。
两年后,梁启超编纂《德育鉴》,为新学青年量身定做修身指南,以培养有志之士伟大人格。本书初刊于《新民丛报》,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单行本,风靡一时。梁启超精选出先秦至明清65位先儒421条德育修身的格言语录,分为“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篇,按照修身的方法和步骤摘录编排,并加按语跋识。
他自称本书“其体裁异也。惟有志之士,欲从事修养以成伟大之人格者,日置座右,可以当一良友”。在“学绝道丧”之际,他希望重返儒家的道德本心,以此建立融会中西之长、足以长治久安的善好社会,传承中国文化的命脉。梁漱溟、胡适、徐志摩、范旭东等民国风云人物都在成长中受到过《德育鉴》的重要影响。
梁启超是清华国学研究院五大导师之一,培养了一批一流人才。承袭其先志的刘东教授,不仅在十余年前复建了梁启超所在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还将其《德育鉴》设为国学研究院的德育教材。《德育鉴》这个书名就意味着以古人伟大人格为对照,为救国救民之镜鉴。刘东敏锐地意识到在百年后的今天,《德育鉴》仍有其迫切的现实意义:“恐怕梁先生都无法逆料,这种对照到今天变得如此紧迫,在后世出现了一层障碍,无形地阻隔着同传统精神的亲近。”而今,刘东教授在西子湖畔创立了浙江大学中西书院,这本超越时空的青年德育修身指南,再度被推荐为中西书院指定教本。
梁启超这本为时人和后人所编的修身读本,以最凝练的篇幅帮助读者集中领略历代先哲的亲口传授。此次由刘东教授撰写弁言、题解的《德育鉴》版本,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奎凤根据多种版本作了点校和注释,并在附录中对全书所涉名儒做了简介。这是一个更适合现代读者阅读的《德育鉴》版本,强调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德性修养和励志修身之本,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在当下非但没有过时,意义反而更加彰显。
刘东早岁师从思想家李泽厚先生,现任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刘东教授发表了《天边有一块乌云:儒学与存在主义》《长问西东》《我们共通的理性》等三十余部专著或译著,主编“人文与社会译丛”“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艺术与社会译丛”等,创办了《中国学术》杂志,蜚声国内外。因其在文化、出版领域的卓越贡献,先后获第八届韩国坡州图书奖、《南方人物周刊》2019魅力人物、2019凤凰作者年会“金凤凰”奖章等重要奖项。他在译林出版社主编的“人文与社会译丛”引介西方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从人文思入社会,以哲思观照现实。经过20年的持续出版,这套书已经成为知识界无人不晓的社会科学品牌丛书。在道德研究方面,这套丛书也为我们引介了西方重要的美德研究作品,如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的《美德伦理学》、约纳斯·奥尔松的《道德错误论》,以及迈克尔·斯洛特的《源自动机的道德》《从道德到美德》《关怀伦理与移情》,以西方德育的前沿研究,为我国从传统中汲取道德养料提供镜鉴,真正在接续传统的同时做到中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
从清华园到求是园,刘东教授再造传统之初心抱定如一。他在《德育鉴》弁言中说:“语境虽有所迁移,外在的物象亦大有变异,可自己的内心依然如故,而价值追求更是未稍动摇。”借着为《德育鉴》撰写题解的机缘,刘东在《德教释疑》中一气呵成又多所发明、自成一体地解答了一系列极为关键且迄今尚未厘清的儒学难题,比如有无公德与私德之分,“为己之学”为什么反而是成己之学,心学比理学强在哪里,修己与待人的区别何在,道德要不要形上预设,怎样才算是知行合一,等等。梁启超选编的《德育鉴》原有一篇例言和六章正文,共七个部分。刘东为各章分别撰写两篇“题解”,以联系当下特定的复杂语境,对于诸多疑难问题进行解疑,作为青年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导引,也有助于读者更深刻理解《德育鉴》之精髓。
(本文图片由译林出版社提供)
(原标题:译林出版社“大家德育课”全新推出梁启超《德育鉴》、刘东《德教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