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制度是新医改以来推行的一项重大制度,推进医联体建设、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远程医疗是推进分级诊疗的3个主要抓手。
7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医改蓝皮书: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20)》指出,作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之首,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之时。目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稳步推进,逐步优化就医格局。
该蓝皮书指出,首先是重点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医联体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通过多种组织形式,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放大优势医疗资源效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问题。各地在探索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如安徽天长、浙江)、构建权责清晰的治理体系和医共体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做法和相关配套政策。
其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提质增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实现基层服务模式转变的创新途径和有力抓手,现阶段以改善服务质量为重点着力提高签约居民感受度,着力改变签约服务重签约、轻服务,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在保证服务质量基础上逐渐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开展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团队38.2万个,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3.2亿人,覆盖率达71.3%,比2017年提高0.9个百分点。
第三,远程医疗服务助力分级诊疗。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健康医疗信息化对优化健康医疗资源配置、创新健康医疗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已成为深化医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已逐步形成“国家、省、地市、县、乡”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覆盖所有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重点覆盖国家级贫困县和边远地区。各地大力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通过远程医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该蓝皮书指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构建有序的就医格局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良方,也最能让老百姓直接感受到医改实惠。随着医改不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取得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
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的作用部分显现。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逐年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诊疗量2009~2018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和2.7%。2019年1~9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显示,扣除村卫生室诊疗量变化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诊疗人次同比分别提高4.5%和5.9%,高于总诊疗人次2.8%的增幅。北京市基层门急诊量已连续28个月增幅高于二、三级医院。广东、山西两省县域就诊率达到或接近90%。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诊疗能力显著改善,2019年浙江省超过1/3的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一、二类手术。安徽省乡镇卫生院具备“50+N”种疾病诊疗能力的占80.1%,开展外科手术的占61.3%。
二是三级医院逐步回归疑难、危急重症救治的功能定位。三级医院诊疗量近年来增速明显放缓,住院人数年增长率由最高时期的2012年的27.15%下降到2018年的11.02%,诊疗人次年增长率由2012年的21.00%下降到2018年的7.98%。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