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改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部署。自2009年3月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医改的进展和成效始终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7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医改蓝皮书: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20)》,并指出,公立医院改革实现了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今后要在一些痛点和难点上持续推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该蓝皮书指出,医改十年来,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基本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人民健康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深化医改纳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中统筹谋划、全面推进。2019年,医改突出“一个理念”和“两个重点”,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稳步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审议通过,人民健康权利有了立法保障;坚持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更加强调公益与公平;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和路径;加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夯实全民健康基础,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
同时,面临健康风险广泛性、健康优先战略长期性和推进健康中国任务艰巨性等严峻形势,深化医改仍需在大卫生大健康治理构架和制度设计上建立体现公益、科学合理的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强化“三医”联动等方面统筹布局、精准发力。
该蓝皮书认为,新医改以来,公立医院从试点改革到综合推动,再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历程,可以看出,公立医院改革实现了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今后要在一些痛点和难点上持续推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意味着国家已从战略层面统筹考虑关乎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其中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供给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建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医疗服务体系,如何做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供给侧改革需要交出的答卷。
该蓝皮书称,一是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带来的挑战。“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带来了需求的急剧增加,给供给侧服务能力带来巨大挑战,首先在于基层服务能力薄弱,无法真正起到“健康守门人”的作用。目前我国基层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全科发展滞后,能力不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顶层设计,进行宏观卫生规划。
其次,三级卫生网络之间协同配合不足,尤其是疫情暴露的医卫联动和防治结合的短板亟待改善。健康服务体系内协同行为的相关机制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随着我国医药分开和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等多项政策出台,公立医院的扭曲激励被逐步矫正,但各地发展不均衡,阻碍协同合作的利益壁垒并未完全打破。同时,针对个人的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致使各层级医疗机构和医生缺乏以患者为中心提供连续、整合服务的积极性,医生行为模式并未真正改变。
二是治理机制需进一步加强。除了政府与医院的责权利之外,涉及其他政府外部治理机制的问题,比如出资人制度、支付制度、监管制度、筹资补偿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等制度安排也没有完全理顺。例如筹资补偿制度,财政对公立医院落实六项责任,那么是不是六项责任之外就不需要投入,财政对公立医院补偿的责任范围在哪里?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把握。
公立医院治理中出资人制度不健全是一个突出问题,很多治理职能其实分散在其他政府部门,很难协调。因此,如何归并、调整、协调政府多个部门的责权和利益关系,使公立医院的举办主体进一步明晰,是公立医院治理实现良性运转的关键所在。
三是公立医院自身运营和发展的新问题。在这样的外部制度环境下,公立医院内部运行管理也面临诸多新挑战。公立医院需要在战略规划、运营模式、利益相关者互动上做出系统改变。虽然短期内我国以三级医院为主体、专科导向的健康服务提供模式惯性很强,但随着健康中国建设步伐加快,公立医院目前承担的部分门诊服务终将转移到基层,很多二、三级公立医院目前的运营模式将会受到冲击。此外,我国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内部管理亟待全面升级和改善。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