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龙岗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深受考验的一年。困难前所未有、疫情多次冲击、经济发展放缓……龙岗顶住压力,上下一心、砥砺奋进,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难,坚定实施“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战疫情,助企纾困政策精准普惠
2021年,龙岗有力有效处置多起境外输入关联本土疫情。疫情防控机制持续健全,社会面防控措施扎实有效,外防输入防线更加牢固,为全市乃至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龙岗经验”。
同时,推出支持市场主体纾困稳定经济增长若干措施,围绕租金减免、促进消费、金融支持等5大方面推出12项具体举措,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稳经济,先进制造业仍是“压舱石”
2021年虽然面临巨大困难,但龙岗应对有力,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96.45亿元,稳居全市第三;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198.28亿元,继续位居全市第一。
强项更强。“IT+BT+低碳”产业基础更加坚实,“西核”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初具规模,“东核”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与坪地新能源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各片区均有重大项目、重大平台落户。
新项出新。龙岗东、中、西三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已见成效,文化创意、跨境电商等产业效益凸显,千亿级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呼之欲出,将成为未来龙岗产业矩阵中重要一环。
质效提升。“中国工业第一区”地位不断巩固,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37家、总量2290家;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5家。
创新后劲十足。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总体布局;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11.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7504件,均为全市第一。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龙岗已经在行动。
强规划,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提升
重点区域开发对于区域发展举足轻重。去年,龙岗在全市率先实行全域总设计师制度;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战略规划编制、龙岗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战略发展规划编制均取得重大进展;龙岗国际艺术中心、深圳科技博览中心、深圳国际低碳城文化会议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有新进展;第九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回归龙岗,有力拉动了片区更新改造。
龙岗全力推进大面积产业空间整备、路网建设攻坚等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为发展蓄积势能。去年推出10个平方公里级利益统筹和重点更新单元项目,开展18个片区大面积产业空间整备,整备连片产业用地1.5平方公里。治理违建1203.3万平方米,清查整治违法用面积全市第一。
深改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营商环境改革稳步开展。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9条措施;重点产业项目用地供应、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城市更新等业务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实现全市“流程最优、效率最高”。
民生领域改革步伐加快。82个中小学校文体设施非教学时段向市民有序开放;11个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揭牌,在全市率先实现街道一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
数字政府改革成果丰硕。实现71个事项“秒批秒报”、423个事项“邮寄办”、674个事项“免证办”,与东莞松山湖、惠州惠阳区开展“跨城通办”试点。
惠民生,集中力量补齐教育医疗短板
“九大类民生支出379.87亿元,增长19.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八成以上;高质量完成22项年度民生实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账”,用数据佐证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去年,龙岗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87万座、学前教育学位7560座,龙岗高中园项目封顶。新组建1个基础教育集团和9个幼教集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深圳音乐学院实现首届招生。
全年新增病床位2173张;6个市属、12个区属公立医院新建改建;辖区三甲医院达到6家;引进2个“三名工程”高层次医学团队;社康机构达到155家。
筹集建设公共住房1.04万套,建成2701套;区级首家普惠性托育示范园揭牌运营;新建市级儿童友好基地24个。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获评全省首个精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建设有序推进;文博会分会场数量连续11年位列全市各区之首;鹤湖智库成立,为龙岗建设高水平深圳东部中心提供文化支撑。
编辑 刘思凡 审核 汪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