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政协委员陈晓君建言: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促进港澳青年人才融入大湾区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 方慕冰
2022-04-19 16:27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持续深化合作,大湾区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优质生活圈建设有力推进。但对于港澳居民特别是港澳青年人才而言,进入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就业面临‘易地职场’问题,难以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正在召开的龙华区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深圳市龙华区政协委员、东莞理工学院讲师陈晓君表示,要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才能更好促进港澳青年人才融入大湾区。

目前,港澳青年人才对进入大湾区内地城市由于认知差异、待遇落差、科研困难等问题,普遍采取观望态度。对此,陈晓君建议,加快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必须把支持港澳青年人才进入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就业作为重要抓手,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保证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公平享受“国民待遇”,有效破解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成功成才的瓶颈制约,打通惠港澳青年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增强其归属感、获得感、民族自豪感,促进港澳人心回归。

他认为,一是要加强政策宣传,解决认知问题。建立“港澳居民融入内地发展政策库”,并确定大湾区内地各城市政策宣传解读的专责部门,安排专职人员跟进服务,给不懂如何获取内地创业就业信息的港澳青年人才提供权威可靠的资讯服务,及时处理港澳青年人才在内地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粤港澳三地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召开宣介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方式,持续向港澳青年人才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

二是要推进“国民待遇”,落实同工同酬。落实港澳青年人才与内地青年人才同等薪酬待遇,特别是大湾区内地各高校要统一标准,落实同工同酬。同时,内地高校等招聘港澳青年人才的事业单位,即使不将港澳籍青年人才纳入本单位编制,也需要给予同等福利待遇。

三是要坚持差别对待,发挥独特优势。港澳青年人才有区别于内地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应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做到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有所区别地对待,信任、帮助、支持他们开展独具特色和不同视角的科学研究,走多样化、差别化学术研究路线,让有真才实学的港澳青年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如,在职称评定上,突出教学和科研实效,放宽学术期刊发文要求,制定符合港澳青年人才职称评定的“替代标准”;在课题立项上,针对港澳青年人才特点,将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涉及港澳青年和港澳民生等方面的课题优先交给进入大湾区创业就业的港澳青年人才承担,以便更好地了解港澳真实心声,又可帮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尽快成长。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推动政策落实。中央和广东省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惠港澳政策措施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如对2020年6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管理办法(试行)》等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加快推动支持港澳青年人才赴内地创业就业有关优惠政策的落地落实。强化地方政府和部门责任,建立健全投诉解决协调机制,为港澳青年人才参与国家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支持,为促进港澳人心回归提供更为坚实的政策保障。

(原标题《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更好促进港澳青年人才融入大湾区》)

编辑 编辑-张克(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冻结-党毅浩,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 方慕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