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历史与生命的复杂真相
吴光宇
2022-04-17 11:01

《猴儿与少年》 王蒙 著 花城出版社 2021年11月版

“人民艺术家”王蒙集小说家、诗人、学者、革命亲历者等多重社会角色于一身,交融叠合的主体身份使其在新旧、文史、政学等跨域实践中常从多元、辩证、总体的视野来体察国民、反思自我、观照时代。近来,他以《猴儿与少年》再登文学舞台。这一史心诗韵的小说以个人的记忆璎珞和诗学笔调编织出对革命历史经验之追念与重构的文学空间,通过观照革命历史进程中交互主体经验的生成,呈现历史与生命的复杂真相。

作为一位秉持着“创作是一种燃烧”的文学家,以“津津有味”的心理流动与情感经验表达时代之变与价值永恒,将诗化抒情引入小说叙事是王蒙的拿手好戏。《猴儿与少年》延续了其既往作品序列的叙述风格,即不唯时间动线下的情节发展,而多以意识与情感的流动来推动文本前行,因此文本中交错的跨时空人物情感体验与启悟哲思、叙事者之自我与他者生命经验的多重对话均被赋予了重要的功能意义。但如果我们只把意识、情感流动视作一种创作手法或文体形式层面的经营,又可能压抑了作为文本内容层面的情感其本身的复杂多歧与流动开放。在此,不妨跟随施炳炎与大核桃树峪村环状结构的“到访—体验—离开—重返”,即在生成有机知识分子主体身份认同的“旅行”或“漫游”实践中,以主人公与叙事者的情动为界面,重审时空叠印下有关个人与集体、命运与存在、乡村与城市、革命与现代的文学想象。

小说中,主人公施炳炎的故事被融入社会大历史中,王蒙以革命历史、现代建设与个人情感、民间生活交融的方式替换“罪与罚”式的单一视角,通过对主体感觉、人物意识的铺陈为情感真实赋形,剖白出个人与时代、国家、社会、命运并非简单的关系,而是从单数的“我”转向复数的“我们”立场。这种情感也潜在回应着8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感情起了变化”。正是在种种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共同体的情感交互实践中,王蒙、施炳炎为代表的“有情主体”在不断重新规划“诚”与“真”的所指。

小说的情感流动有时也需要借助其他的技术手段,《猴儿与少年》既漫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式的语言奔流,又不乏悲凉凝重地低回浅唱,其抑扬顿挫的诗性节奏与文本情境、心理时空同频共振,依靠作者对语言艺术、风格美学的独特认知与熟练运用。同时在赓续古典小说“博物传统”、广涉中外古今专业知识与民间常识的过程中,通过征引、活用大量旧体诗词、电影情节、戏曲话剧、歌曲民谣、方言俚语等具有声音元素的文艺资源,扩容“有声”文本内涵与空间。

一方面,王蒙的小说语言在组织文本、释放情感能量的过程中或承接了革命语体的可朗读特征。这种以文本节奏召唤读者登场交流的左翼文学传统可让我们想到20世纪30年代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运动,以诗朗诵与歌谣化为代表,强调文学音响形式的经营、开发文学—身体感官动员技术,通过借助“杭育杭育”的劳动声音传统,将革命理念转化为“声音景观”,重新规划时空栖居者的感官疆域,激活读/听者大众的个人经验与集体情感。《猴儿与少年》中音节重叠、短语并列、句式排比、结构回环等建构的音响形式与拟声词本身的语音及物性关联着民间节律与日常经验,一同与文本整体语义秩序构成平衡效果。虽不着意于对大众进行革命启蒙与动员,但叙述语调的轻重缓急与现代新声的时代性、社会性相契合,抒情主体的意识流动,又以文本内在的旋律节奏直通读者身体官能与情感兴动,以声息相通、心灵共振组织读者在“有声”文本中会合、共话、思考。

另一方面,小说中穿插的跨门类知识,是王蒙结构文本过程中以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型联想来串联人事物与主体感觉的文体自觉。这种知识型联想体看似开阖自由,实则服务于文本中的时空语境转换与情感意识流动,为所呈现的社会历史影像提供多元参照体系。其中,“有声”知识与“声音景观”为私人听觉经验与公共情感记忆搭建有形“音轨”。小说中,在吴素秋走向农村戏台的新表演、乡民热烈互动等听戏体验中,作者借施炳炎思考着由通俗文艺与民族形式改造而成的人民文艺所蕴含的反封建性的阶级立场、为人民服务的“存在之力”,又投射出自我主体性与时代、国家、事业、大众之间的关系。比起《徐影秋案件》电影“风波”本身,让施炳炎念兹在兹的却是插曲《丢戒指》。一部电影在传播革命经验的过程中,需要征引大众日常情感伦理与文化经验等“超稳定”民间秩序建构自身叙事合理性。而原生态的东北民歌《丢戒指》朗朗上口的语音特性内在于民间生活节律,作为地域性口传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其在语义层面又关涉民众对于身体、情欲、伦理的认知。王蒙借施炳炎对《丢戒指》歌词戴“反情”之“假面”、实则暗含“俏情”的讨论,为我们思考严肃雅正的革命历史叙事如何借用吸收民间文艺形式与内容,通向共同体情感政治、重返驳杂多元的“历史现场”提供一条“有声”路径。

德国学者阿斯特莉特·埃尔认为文化记忆中存在一种“预见”和“补正”互动交织的互媒机制。种种声音片段凝结着王蒙追索历史与关切现实的“问题与方法”,使种种习焉不察的发声实践与音响余波再度语境化、历史化,并与时空变换前行的足音、个人与共同体的心声一同组建成立体多元的“声音景观”,召唤作为读者于文本内外聆察自我与世界。

《猴儿与少年》是王蒙从事文学创作近70年来的又一力作,也是“共和国文学之子”以个人多重身份经验书写社会主义内部视域中复杂多歧的个体景观、代际更迭与命运沉浮。在对革命的追念中勾勒历史的真实与细节,反思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他人,力图为当下建构新主体与共同体中,表现王蒙以革命道路与历史经验联系着当下切身与未来愿景的思考,也为当下书写“中国气派”、重建“中国经验”提供了声情并茂的文学范型。

(原标题《呈现历史与生命的复杂真相》)

见习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作者:吴光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