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安置点是广西现有4个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之一,共安置易地搬迁群众3372户14606人。统筹谋划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是隆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为做好隆林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粤桂协作工作队隆林工作组坚持“政策续接”和“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从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公共服务、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实施安置点与城镇一体化建设,描绘了一幅“粤来越好”的粤桂协作帮扶画卷。
隆林罗湖小学
强化配套学校建设,保障搬迁群众子女“有学上、上好学”。琅琅书声永远是山区里最动听、最有生命力、最有希望的声音。粤桂协作工作队隆林工作组始终坚持把改善教育环境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先手棋”,先后安排粤桂财政帮扶资金1754万元援建罗湖幼儿园,吸纳安置点搬迁群众子女711人就读;安排粤桂财政帮扶资金1088万元援建隆林罗湖小学(第一期),吸纳安置点搬迁群众子女715人就读,并积极协调深圳市罗湖区派驻优秀支教教师,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等方面做了全方位帮扶打造。据2021年安置点满意度调查显示,粤桂协作财政帮扶资金援建的两所学校好评如潮,成为隆林辖区内的标杆学校。
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安置点
目前深圳罗湖区协作帮扶资金援建的隆林罗湖小学(第二期)工程正紧锣密鼓建设中,项目建成将进一步解决搬迁群众子女能上学、上好学问题。
强化产业支撑,助力搬迁群众稳就业保增收。“在家门口就业”是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就业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也是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重要着力点。粤桂协作工作队隆林工作组始终坚持把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作为助农增收的根本之策,一是兴产业,利用粤桂协作财政帮扶资金4100万元在安置点附近援建帮扶车间7个,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6家,吸纳附近村镇和安置点群众389人就业;利用粤桂协作财政帮扶资金1654.4万元,援建鹤城新区安置点农贸市场项目,项目投产使用后可吸纳固定工商个体户53户,并建立临时摊位78户,带动安置点群众约200人实现就业;结合疫情防控着手“舌尖安全”,安排粤桂财政帮扶资金1713.3万元,援建餐具消毒中心1个,每年可为12个村集体带来至少5万元以上的分红收益,吸纳附近村镇和安置点群众120人实现就业;二是搭平台,建立全国首个粤桂协作劳务服务中心,以搭建“六个一”为抓手,以落实“六个突出”为目标,探索创新劳务协作模式,拓展就业领域,深化东西部协作机制,在平台建设、对接模式、服务手法和制度建设上谋划创新,极大地助力了隆林高质量就业,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0年5月13日全国首个粤桂协作劳务服务中心成立
强化医疗帮扶,推动安置点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为满足搬迁群众“病有所医,就近就医”的目标 ,安排粤桂财政帮扶资金180万元用于安置点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有效地解决易地搬迁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安置点
强化民生工程,确保搬迁群众幼有所养、老有所依。要想留住搬迁户,最重要的是要留得住老人和小孩。粤桂协作工作队隆林工作组本着为民办实事的原则打造“温居工程”,一是筹划打造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该中心集休闲娱乐、医疗诊治、保健康复、精神慰藉、应急救助、膳食供应及文化服务等于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年人日间无人照料、缺乏活动场所的问题,同时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生活方式;二是安排社会帮扶资金150万元,高质量打造一家广西县域级儿童福利院(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隆林儿童福利院的建立,进一步改善孤弃儿童成长环境,推动儿童福利机构由单纯分散供养型转向集中供养、康复及教育型转变,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确保易地搬迁安置工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编辑 李依林 审核 麦苗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