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平疫情崎岖 再写香江传奇——中建八局一公司援建河套医院项目纪实

深圳特区报记者 彭军 通讯员 赵义珍
2022-04-09 14:37
摘要

经过一系列严密的手续,队员们陆续来到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但看到漫天的黄土和亟待完善的施工、生活条件,项目团队还是吸了一口气,这场战斗远比预想的要艰巨

“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由词曲家黄霑作词、著名歌手罗文演唱的《狮子山下》,唱出了香港同舟共济、奋发图强的“狮子山精神”,深入人心,经久不衰。2022年初,香港暴发第5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建八局一公司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一切,两个确保”重要指示精神,援建香港河套医院项目,内地与香港携手抗疫,风雨同舟,谱写了新时代狮子山“抗疫”精神。

“中建八一作为中建八局的排头兵,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创造了‘五线战疫’的光荣事迹……作为中建八一的一员,本人志愿申请到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战疫前线,与香港同胞一道,共同守护东方之珠的璀璨!”2月下旬的一个早上,一份写满了签名、摁满了红手印的请战书摆到了中建八局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齐朋的案头。

“疫”无反顾,全国各地星火汇聚

2月27日,中建八局一公司正式接到通知,援建可容纳1.1万张床位的香港落马洲河套方舱医院项目,负责应急医院厨房以及98间方舱医院病房的机电安装工作,公司召开紧急会议,第一时间发出号召,成立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不到24小时,来自全国各地的83名管理人员和600余名工友在落马洲对面的深圳福田区集结,如果标记他们的行程,可以看到无数光点从四海汇聚而来,聚在离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

“自古忠孝两难全”,项目生产经理杨庭进在奔赴途中记录下感受:“老爷子有点失落,但身为共产党员,他从心底支持我参建,我要用成绩和捷报给他报喜。”

出征时的杨庭进(左)。

落地后,在集中办公地点,项目团队开始了严密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等待登上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命令,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出发。83名管理人员中,党员人数达到41人,在集合的第二天,临时党支部宣告成立,从中选出支部委员、支部书记,支部建在第一线,党员在各个业务口发挥尖刀作用,项目建设团队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疫”不容辞,只争朝夕勇过三“关”

经过数日准备,3月5日的出征仪式上,突击队员从公司副总经理宁文忠手中接过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旗帜,满怀壮志登上前往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大巴,大巴车身贴着横幅:“共携手踏破疫情崎岖,同书写不朽香江名句。”

但此次援建困难超越以往,不同于火神山雷神山,在香港境内使得生产条件、物资保障都成为必须要克服的难题,1.1万张床位的超大体量也使得施工协调成为难啃的硬骨头,面对困难,项目团队需要连过三“关”。

一是“条件关”经过一系列严密的手续,队员们陆续来到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但看到漫天的黄土和亟待完善的施工、生活条件,项目团队还是吸了一口气,这场战斗远比预想的要艰巨。但没有多余的慨叹,团队早就做好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准备:没有住所就自己搭建,防火布一铺,骨架一搭,帐篷布一顺,行军床一架,就是生活区;洗澡困难,就深夜打盆水擦拭;没有网络,就用对讲机替代;用电不便,就把图纸打印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现场的恶劣条件就这样被队员们一点点克服。

所在地点第二天需施工,项目团队连夜转移帐篷。

二是“物资关”。为了保障工程质量,本次工程所需各类材料均按最高规格采购,项目地属香港,部分标准与内地不同,成本提升的同时给采购渠道带来极大压力,必须全国采购才能满足需求,而疫情影响导致多地货运无法正常开展,材料面临延期,极易出现“人等料”现象,一个配件不到位,工序无法闭合,延误工期就无可避免。其次,由于设计不断完善,部分材料也面临变更频繁的情况,采购工作量陡然增加,零部件到达时效性减弱也将影响工期;最后,项目仅有一座钢栈桥和外界连通,每天的物资、人员进场都赖于此,是真正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排布对接稍有不慎,物资进场将极大受阻,这极大考验着项目团队的协调能力。

凌晨两点,后方物资团队确认下最新的材料计划,两点十分,各大供应商收到订单,随后这些物资通过飞机、高铁、货车等来到深圳,在预制工场加工后,由四天四检核酸合格的货运司机驾车通过钢栈桥,将物资带到现场,项目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此等待已久,流水线作业卸货并码放整齐,施工人员将配件妥当安置,变成应急医院的一部分……

风机卸车。

转移零件物资。

三是“施工关”。入场前期,中建八一负责机电安装的厨房标段施工区域堆满各参建单位集装箱及帐篷,缺乏作业面,议定的搬迁时间迟迟得不到落实,项目团队意识到,如果再拖下去,工期有延误的危险,因此积极对接总包单位,充分阐明厨房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从而推动厨房专班的成立,利用一天一夜,清理出了厨房区域及材料堆场,为施工启动奠定基础。由于工期紧凑,无法按部就班按照工序施工,在高峰期,3200平米的厨房平行作业单位达到20余家;且大部分施工内容为高空作业,施工穿插的同时,安全生产任务也面临严峻挑战。

项目团队跳出跟在主体后面施工的窠臼,和主体同时干,了解主体的每一步进展,甚至比主体更懂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各类管线的安装排布,大步赶上工期。现场20多家平行作业单位,每天晚上项目团队和劳务班组负责人都组织碰头会,第二天你在哪里干,我在哪里干,你什么时段用这块地,我什么时候用……一个个精确到小时详细的穿插施工计划指导着每天的施工。由于高空作业占主要内容,项目团队摒弃了传统的低效率脚手架,多方筹措引入10台升降车,水电风管道的作业效率提升了50%以上,有力保障工期。安全生产方面,项目提前识别隐患,紧盯风险环节,每日早班、晚班教育交底当日安全管理重点工作,专项工作长效开展,安监管理人员每日巡场,6S专员保障工完场清。

水电工人石水波临电施工。

齐心协力搬运电缆。

援建人员搬运沉重的消防管道。

“疫”无反顾,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施工现场,涌现出许多奋战在建设一线的项目建设先锋,他们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义无反顾,星夜兼程,争分夺秒只为迎接胜利。项目临时党支部书记、前线总指挥郭利经常凌晨两点还在协调一线,第二天七点依然精神奕奕开展早班教育;生产经理杨庭进,每天在项目现场协调施工,平均步数超2万步,离岛后,体重降低了30斤。

杨庭进

安全总监潘丙泉是8年老兵,曾荣获三等功,本可以留守后方,但军人血性让他冲到前线,在安全总监岗位上对待安全隐患从不姑息;大学生士兵于喆退伍后入职了中建八局一公司,将现场物资像军人列队一样摆放得整整齐齐,管理方便,一拿一取就是战斗力。

于喆(左)在现场测量。

今年40岁,参加过雷神山建设的水电班组长赵羲说:“湖北疫情,全国各地都来支援我们,这次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呢?”在现场,他协助管理人员安排施工,钻研水管卡压技术难题,为项目推进贡献最直接的助力。

赵羲

43岁的水电工刘华瑞是一名党员,在雷神山和绍兴抗疫援建都有出色的表现,这次援建,他积极动员身边工友参与,只为践行党员的责任担当……

“宝贝,想爸爸不想?爸爸也想你,爸爸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很快就回家了,你要听妈妈话,多喝水、多吃水果……”晚上十点,厨房通风负责人郭孟雷抽空给女儿打了个电话,视频那头的女儿带着困意说想爸爸,他心里有些过意不去,简短交谈后匆匆挂断电话,戴上安全帽,投入到夜班施工中去。

“一、二、三!一、二、三!”在柔和的路灯下,夜班工人们将电缆扛在肩上,排成一列,喊着熟悉的号子,鼓起全身劲力向前走去,每一步都走得无比扎实,号子声回荡在夜空下,而这样的画面定格下来,每一帧都如同油画。

连夜完成电缆铺设。

3月20日起,项目下起瓢泼大雨,道路泥泞,积水过膝,材料运输只能依靠人力搬运,工人们披着雨衣,沉默而坚毅地合力将千斤重的风机从货车上卸下,走过积水,稳稳当当码放整齐。

河套医院项目建设中,八一铁军不畏艰险,勇毅前行,以令行禁止、使命必达的铁军担当,将满腔热血化为抗击病毒的大义大爱,克服条件艰苦、工期紧张、连日大雨等困难,与时间赛跑,与疫魔抗争,原先深圳河边的荒滩上,一座生命方舟巍峨屹立。

时光飞逝,夜晚褪去,第一缕晨曦突破云层,洒在深圳河畔。几声燕子啼破清宁,透过薄雾远远望去,25万平方米土地上,清光映照红旗猎猎,象征生命的洁白建筑错落,环绕在碧绿纵横的水网中,交织成一幅缓缓展开朝气蓬勃的画卷。不久,天彻底亮了。

编辑 刘春雨 审核 汪新林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彭军 通讯员 赵义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