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疫志愿者日记 | 温惠芳:“电话声,使人紧张得一刻也不敢放松”

温惠芳
2022-04-01 23:29
摘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愿这无数个忙忙碌碌的日与夜,不会辜负所有人期望的终点。


温惠芳

深圳市福田区百花小学教师

服务岗位:

福田区流调中心流调八组信息员

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晴  

“到流调中心的,快点下来啦……”看到工作群内负责来回接送工作人员的司机师傅催促,便立即冲下楼。因为疫情形势愈来愈严峻,各方支援的医生和老师义不容辞地进驻了一批又一批,一处酒店已经容纳不下那么多志愿者居住,于是我们上下班需要两处酒店来回。中巴在新洲路上快速地驶过,生怕耽误早晚班的交接。望向车窗外,路灯下不再是闲庭信步的路人,取而代之的是一堵又一堵或红或白的防护墙,以及望不到头的一队又一队等待测核酸的居民……

经过几次人员调岗,或许是工作态度被认可,又或许是因为年轻熬得住最长的夜,我仍然被疾控单位安排在流调中心的流调八组,奋战在一线。这晚,是我作为信息员第一次值通宵的夜班。21点整,刚踏进流调中心的大门,便看见拖着疲惫身躯下班赶车的杨主任,从他脸上两道长长的N95口罩痕迹来看,准是不辞辛劳,又出外勤现场流调了。刚到小组准备交接工作,看到已持续工作12个小时的翁老师仍然紧张地在两台电脑之间来回操作着,心想:今天肯定又接到“十混一阳性”的复杂病例了。

交接完工作后,正当我沉浸于各大工作群,旁边一位队员提着嗓门在问电话那头,“您好好想想,七点到十点这段空档时间,您到了哪儿?”从这着急的语气就能听出来,这位队员一定是在争分夺秒地撰写从发现病例时起,有4小时时限要求的个案核心信息表。

“王医生在现场给您传的涉疫场所处置报告电子化了吗?”还没来得及喝口水休息会儿,外勤回来的组长便询问起从现场实时传回的各类信息,队员们也都心照不宣地立刻开始各自的工作:撰写初步调查报告,判定重点场所,电话联系密接,填写转运单……整个小组都被快速敲击的键盘声环绕着。放眼望去,十五个流调小组几乎都是这种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状态。偌大的中心回荡着“叮叮——叮叮——”的电话声、“嘀嘀——嘀嘀——”的消息提示声、病例研判的讨论声……使人紧张得一刻也不敢放松。

凌晨两点多,新病例的初步调查处理得差不多,夜班的组员们终于可以消停一会儿,到一个铺满四十张行军床的大厅里休息片刻。刚躺下,耳边就传来了雷鸣轰响般的呼噜声,着实令人难以入眠。我只能灰溜溜地到处寻找安身之所,终于在一楼中餐厅里找到暗无一人的角落,将四张椅子摆好自制成一张简易“小床”,盖上羽绒服,戴上耳塞,祈祷着今夜没有新病例,后半夜能睡上一小阵。但是,终究没能如愿,组长一通电话,队员们纷纷到岗,又扑向了新病例限时4小时内的核心调查中。

早上7点23分,终于可以吃上热乎的早餐了。隔壁组通宵的队员们也放下紧绷的弦,边吃边闲聊着,等待交班。目光追随声音而去,一位上一秒还雷厉风行指挥工作的疾控组长,下一秒站起来时却突然晕倒在地,吓得我心跳加速,愣得不知如何是好。幸好支援队伍中有冷静的医生,立即给组长进行胸外按压,测脉搏,确认生命体征,呼叫救护车……疾控同志们这才缓过来,互相抚慰稳定情绪。

当楼下又响起中巴汽车的排气声,当一众步履匆匆的流调员陆续到来,当外呼组的志愿者们又拿起话筒一个接着一个拨打电话……我们夜班同志终于可以回去歇息了。这一夜,只是流调中心工作两个月以来的其中一夜,不知未来还有多少个这样的日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愿这无数个忙忙碌碌的日与夜,不会辜负所有人期望的终点。

(原标题《我的抗疫志愿者日记 | 温惠芳:“电话声,使人紧张得一刻也不敢放松”》)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党毅浩
(作者:温惠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