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与灵魂并驾齐驱

杨勤良
2022-01-22 11:01
摘要

在这之前,四川水灾不断,有了李冰的都江堰,往日的苍凉一去不复返

《晨绿》 黎明中 著 作家出版社 2006年5月版

重读黎明中先生的作品,使我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南昌上学期间,他的大名如雷贯耳,不是因为他显赫的从政经历,也不是他的社会地位,而是他巧妙地把博学与情义融入笔端的文采,其心灵深处的恬静、纯洁、睿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陶冶人的情操,洗涤人的灵魂。上世纪90年代,他的散文经常在《百花洲》文学杂志上发表,每每读来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犹如拨云见日,给在十字路口上徘徊者指点迷津,开阔读者的胸襟。归纳这本散文集,有三大鲜明的主题特征:

第一,沐浴自然,心系阳光,启迪人们弃恶扬善。

《晨绿》《春天》这两篇短文,可谓是全书的灵魂之作,艺文进入到高雅脱俗的境地。这是青春的象征,是耕耘,是希望的田野,使追求理想的人看到了光明在前。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不在青春年少的时候经历风雨的考验,哪里能见到美丽的彩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生几何,唯有芳华之时建功立业,无愧于养育之父老乡亲,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晨绿》是开卷第一篇佳作,把大自然生机盎然的晨景铺展开来,用明亮的心扉拥抱大千世界的万物。用“晨绿”两字作为散文集的书名,可见作者之用心和用情。《晨绿》一书,由作家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发行,收录了黎明中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每篇作品都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力量。

黎明中早年就读于江西大学哲学系,大学四年期间旁听了中文系的所有课程,天资聪慧、勤奋苦读、博学多才。他的散文集涵盖面广,知识丰富。古今名人、中外贤达,风景名胜、文化瑰宝,思想修养、勤勉自律等等,都有涉及,叙述、剖析,入木三分。

第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传承世界文化精髓。

《含笑李冰》读后使人回味无穷,从在江中打捞上的李冰含笑的石像说起,让读者真正走进这位古代水利工程师的内心世界。由宝瓶口、鱼嘴堤、飞河堰这三大工程组成的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那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了旷世罕见的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在这之前,四川水灾不断,有了李冰的都江堰,往日的苍凉一去不复返。都江堰不是上苍赐予的,而是劳动人的双手所创造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是中华文明的辉煌。

读到《踏着马克思的“脚迹”前进》一文,耳边响起少年时背诵马克思的教导:“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的这句至理名言,不知激励和鼓舞了多少有志为真理而献身的青年才俊,马克思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抚今追昔,汲取中外文化之精髓,不仅仅在抒怀人生,而在于践行人生的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做于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和人。人的生命极其有限,如昙花一现,短暂而又脆弱,匆匆地来,又匆匆而去。唯在有限的生命中迸发出光和热,于生命历史长河,生生不息。

第三,作家要根植于大地,那里是创作的源泉。

作者心中的文学梦,在《“像蜜蜂那样……”》一文可见一斑,长期的从政生涯丝毫没有影响他对文学的炽热情怀。明中先生在此篇中提出了每位作家都要解决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值得三思。

作者发出了无限感慨,给出这样的方向:把文学创作比喻为蜜蜂酿蜜,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像刘绍棠那样扎根到基层,他在农村当了二十多年农民,完成了《地火》《春草》《狼烟》三部乡土长篇小说的创作,还有要以人民作家杨佩瑾、韶华、周克芹等人为榜样,只有像蜜蜂热恋花朵那样热恋生活,而不是蜻蜓点水那样接触“生活”。这“生活”是人民的脉搏,群众的意向。

《晨绿》是一本对读者有着深刻影响的好书,品味、鉴赏好的文学作品将成为新时代一种潮流。

(原标题《艺文与灵魂并驾齐驱》)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