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湾圆桌 | 山窝里为何飞出“宝鸡”

2022-01-11 16:27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摘要

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中,《宝鸡日报》一篇评论拟获二等奖。并无华词丽句,亦非黄钟大吕,《宝鸡日报》的评论何以说服评委?

邓辉林

前两天公示的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中,《宝鸡日报》一篇评论拟获二等奖。

关注中国新闻奖的评论人清楚,《宝鸡日报》好像一只“宝鸡”:不啼则已、一鸣惊人——这些年屡有评论摘得中国新闻奖。三面环山的山窝里,“宝鸡”扑棱出来了!

和《宝鸡日报》类似的还有《甘肃日报》。该报继2016127日评论《供给侧改革需加减法并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之后,第二年以专栏《陇上评论》再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前两天公示的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中,也有一篇《甘肃日报》评论拟获三等奖。令人回味的是,2003年非典期间《甘肃日报》发表的评论《微笑,并保持微笑》,早就夺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地理位置稍偏,经济相对落后,丝毫不影响评论人扣准时代脉搏,吃透中央精神,生产评论佳作,这是不限于《宝鸡日报》和《甘肃日报》的一种现象。在中国新闻评论史上,这个现象值得探究。

捧读这些评论,有些读者或会“当时只道是寻常”。并无华词丽句,亦非黄钟大吕,何以说服评委?

别忘了“大道至简”。有位领导说,《宝鸡日报》经常拿奖,是因为按新闻规律办事。对地方报纸来说,按规律办就有望获奖,否则难以登堂入室,这就是“大道”。

规律至少有三条。

一是敢言。触碰真问题,敢开“第一腔”,评论就能传播久远;思想缺乏锐气,观点沦为平庸,评论必然行之不远。2021年《宝鸡日报》拟获奖评论为《莫以纪律红线为怠政懒政找借口》,开篇即点明作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不少党员领导干部以“怕碰纪律红线”为由,给自己不想干事、不肯担当的怠政懒政行为找借口。敢于道破这种现象、敢于触碰这样的选题、敢于树立这样的观点,评论就接上了地气、接通了人心。

二是善策。古有策论,今有党报评论。吃透中央精神、善于建言献策,这是党报评论员的职责所系。只要坚守这份职责,身处“十八线城市”一样能写出“直通中南海”的文章。《莫以纪律红线为怠政懒政找借口》第二段即阐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纪律红线、制定规矩制度的本意,并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表现与之对照,继而提出矫治之策;《甘肃日报》拟在2021年获奖的评论为《做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文章》,心怀“国之大者”“民之盼者”,建言献策意味明显。

三是敬人。尊重读者,评论才经得起打量。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客观事物,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评论做到尊重读者的基本要求。观点要新巧,但不能强扭角度;论据要有力,但不能任意剪裁事实;该论证的地方不能含糊交代,甚或用反问堵人之口;不能耍诡辩、偷换概念等小聪明;论据的充实和丰富、论证的严密和规范,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一句话,有话好好说!

作者邓辉林系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时评理论部副主任、高级记者、文学博士

编辑 采访-严偲偲审读 舆情研究部-李诚审核 编辑-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