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破解“用工难”要有治本之策

李长安
2022-01-04 01:13
摘要

更有必要不断改善员工的待遇,努力提高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同时加快从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以素质取代数量,以技术进步对冲要素短缺

近段时期以来,国内制造企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十分突出,部分企业甚至开出每月超万元的薪资,仍难吸引一线普工。

导致制造业“用工难”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由于人口增速的逐年下降,我国的劳动力大约在十年前就开始出现了绝对数量的减少,过去那种“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被彻底改变。农民工是制造业劳动力大军的主力,但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也在持续减少。与此同时,新经济新业态的大量涌现,成为与制造业“争夺”人力资源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青睐快递、网约车等灵活就业形式,而传统的制造业则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15年至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平均用工人数由8711万人下滑至6550万人,短短五年间降幅超过2000万人。

而在当前“用工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有些劳务中介公司却趁火打劫,干起了“倒腾”劳动力的生意。比如,有的劳务中介公司趁机收取高额的劳务介绍费。据调查,在江浙地区,目前制造企业招聘一个工人支付的中介费在10000元左右,高的甚至达到18000元。这无疑会推高企业的用工成本,使企业在“用工难”的同时,还面临“用工贵”的难题。有的劳务中介公司还在劳务派遣过程中随意克扣劳动者费用,或减少派遣员工的社会保障,使“用工难”问题雪上加霜。

很显然,部分劳务中介公司的不规范行为,既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也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同时也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中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尽快规范劳务中介公司的行为,防止在“用工难”加剧期间随意“倒腾”劳动力现象发生,是劳动监管部门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

当然,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更有必要不断改善员工的待遇,努力提高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同时加快从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以素质取代数量,以技术进步对冲要素短缺,这才是解决制造业招工难问题的根本之道。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原标题《深思|破解“用工难”要有治本之策》)

编辑 高原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